第十一章
�片风格的变化,大家的选曲由自己的领悟也多样化,沉静的,风趣的,荒诞的,忧伤的,———当然,大家发挥也有好有坏,每当一段片段结束,虽然礼堂里安安静静,只等待着应考者拉曲,可当曲子随琴弦流泻而出,大家的表情又是千姿百态,毕竟人人心目中对这段影象的领悟并不一样,想到的曲子也就自然不一样了。因此,这样的考试实际上难度是相当大的,想要引起每个人的共鸣,确实要有很深的领悟力和感染力。

  “和三,”

  台上点到我的名。我提起琴起身从里排座位上出来,一路上不停有人拍我的屁股,抓我的手腕,“加油啊,三子,”“三儿,啊伽啊伽!”

  随着数字的输入。投影上影片开始闪回,我清晰听见底下礼堂一致倒吸口气的声音,因为,太y艳。

  如果我没有记错,这应该是christina。ric主演的《黑蛇呻吟》中的片段,影象里的床戏是原欲的,也是绝望的,仿佛一个落水者徒劳的挣扎。身体是优美的,也是悲凉的,仿佛g本不属于她,可以随意侮辱和践踏。金发蓬乱,眼窝深陷的ric暴跳、吼叫、哭号,铁链象绷直的风筝线一样似乎随时会被她扯断,俨然一个小号的克劳斯。金斯基。

  影象停止,礼堂里每一双眼睛都盯着我,我能感觉那隐隐的兴奋,他们都期待我演奏什么————

  是的,其实这道题很简单,我知道在场的每一个音乐孩童都知道哪支曲子适合它,————

  琴架在颈项间,慢慢抬起弓,第一个音阶的想起,我已经听到台下孩子们抑制不住的感叹声,

  tartini的《魔鬼的颤音》。

  这支是tartini最著名的一曲,传说这首曲子的来历颇为诡异:tartini经常梦想学到世上最神奇的小提琴技巧,于是有一次在梦中向魔鬼出卖了灵魂,用来交换琴技,于是魔鬼给他演奏了一段优美的曲子,梦醒之后,tartini凭记忆把这首曲子记忆了下来。即为《魔鬼的颤音》。

  其实,这首曲子并不长,大概17分钟,但因有大量的高难度的颤音而变得极具有技巧x。要说明的是,这里的“颤音”不是指揉弦时所造成的那种声音的波动。它是修饰音的一种,乐谱中的记号为音符上方加“rt”,表示两个响铃的音急速反复,实际演奏是指运弓的同时把一指按在琴弦上,相邻的两指在弦上富有弹x的一起一落,得出一种连续交替出现的特殊音响效果,听起来就象声音在颤抖。

  因为这支《魔鬼的颤音》技巧高,旋律又极优美,所以一直被学小提琴的孩子们奉为经典。今天既然被我碰到这么好的场合秀出它,我自然觉得自己要格外卖力。

  这支曲子选用g小调,分为三个乐章。我选取拉奏的肯定是它的最高潮,第三乐章。

  一开始是慢板,抒情的旋律好象是狂欢后的感叹,又稍微带点颓废。然后慢板段落和快板段落多次交替,慢板庄严雄浑,快板生动活泼。在三个快板段落中各有一段颤音,先后用d弦、a弦和e弦奏出。夸张的颤音和诡异的旋律,真有点魔鬼的意味。

  乐章最后是小提琴华彩段,此时,我全身心沉浸其中,弓弦,手指,仿佛都生出了它自己的力量。乐曲流泻出一种悲壮的感觉,小提琴的顿弓造出哭喊的效果,让人内心为之震恸!

  终于,最后一个音阶的划下,我停顿在那里。厅内很安静。直到我仿佛付出了所有的激情,无力的垂下弓琴,耳边响起了热烈的掌声,还有赞赏的口哨声。

  微笑着向他们致意,我走下台来,却觉得万般疲累,是啊,每次弹奏这支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