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74章 破高句丽,再谋扶余(下)
��军,在幽州还有数十万大军随时可以开赴我高句丽战场,虽然还有扶余大军在外,但是臣弟知道,薛祁大将军已经给扶余的人马设下了一个大陷阱,只要他们敢出兵,届时一定大败甚至是全军覆没,王兄,不能再让我们的子民白白送死了,王兄,投降吧!”
高句丽王完全想不到,汉军此次来的只是一部分人马,在后方竟然还有数十万大军随时可以开赴高句丽征战,这,这,自己该怎么办,难道高句丽真的要亡在寡人之手。
陈宫说道:“大王,我们汉人有一句话,叫做:识时务者为俊杰,高将军也是为了高句丽的全国百姓,才会顺天应人归顺我家主公,还望大王不要辜负了高将军的一片苦心,不要谴责与他,大王还是先看一下薛大将军的信函吧,看完再谈如何,本使可以在此等待片刻。”
陈宫使了一个颜色给身边的一些护卫,护卫们自然拿出全身的杀气,一身凛然之气,给高句丽群臣留下来深刻的印象。高句丽王打开信函,看完了信函之后,吐了一口气,然后沉思了一会,问道:“信中所言,可真?”陈宫说道:“薛大将军之意即是我家主公之意,只要大王肯降,我家主公必然善待高句丽子民,国内文武百官我家主公也必然唯才是举,同时,我家主公必然会向朝廷大王之王爵,届时大王是想住在帝都,亦或是幽州,大王都可以自己选择。对于大王以及群臣的财产,根据我玄甲军军令,届时需要没收一半,这一点,还望大王见谅。”
对于没收一半财产,这也是陈宫在临出发前,建议薛祁在信函中提及的,因为玄甲军从来不做亏本的生意,这次出兵,班师之后,必然要大肆抚恤,这笔钱自然要战败国来承担了,所以才有了这临时的军令,只不过高句丽王不知道,高汤达加入玄甲军不久也不清楚。只不过陈宫这么一搞,后来在军队中有了这一条军令,凡是战前投降的,一律没收一半财产,破城而入的,则是全部没收。这为帝国省去了一大笔军费。让薛礼及其后代君王对创造这个制度的陈宫是百般赞叹,光凭这条军令,陈宫都可以名流青史。
高句丽王看了看群臣,说道:“诸位爱卿认为该降否?”高句丽王把眼神撇过了一个个心腹大臣,从丞相到九卿,每当他看到一个人,那人就迅速的低头沉思,高句丽王的眼神黯淡了,叹了口气道:“既然骠骑大将军开出了这样的条件,本王同意归降,还望薛大将军届时能够遵守约定。”
陈宫笑着说,“这个自然,此后,你我皆是一家人了,现在还请大王下令举国投降,并传书各地,望各地官员早日开城迎接我大军进驻,同时各地军队要无条件接受我军之改编。”
高句丽王随即下令各地全国投降,这是他今生最后一次向天下发出诏令,不过在诏令中,并没有说是投降汉军,而是投降幽州牧薛礼。这个细节,陈宫也没有指出来,他心里也是要天下人知道,高句丽是归降主公,而不是汉室。
陈宫说道:“大王,既然如此,本使将要回营复命,先行告退了,高将军可以留在城中等候我大军进城,到时大军进城之后,还需要高将军以前大王的协助,否则很难安定民心,以免出现大家不愿意看到的事情发生。”陈宫说话,就离开了王宫,带着护卫出城。
高汤达告退了高句丽王,去天牢接出自己的家人,同时整顿家兵,等候玄甲军进城,高句丽王也宣布散朝,让众臣去准备自己的家事。高句丽王在退朝之后,心灰意冷,虽然心理对高汤达气的要命,不过他仍然任命高汤达为御林军统领,在玄甲军进城之前,接管王宫,负责王宫的警戒,也下令让王府的一干人等直接接到王宫,高汤达也接受了任命。
高句丽王一个人坐在平时上朝的大殿,等到了高汤达从天牢回来之后,高句丽王说道:“王弟,刚才为兄说的�
高句丽王完全想不到,汉军此次来的只是一部分人马,在后方竟然还有数十万大军随时可以开赴高句丽征战,这,这,自己该怎么办,难道高句丽真的要亡在寡人之手。
陈宫说道:“大王,我们汉人有一句话,叫做:识时务者为俊杰,高将军也是为了高句丽的全国百姓,才会顺天应人归顺我家主公,还望大王不要辜负了高将军的一片苦心,不要谴责与他,大王还是先看一下薛大将军的信函吧,看完再谈如何,本使可以在此等待片刻。”
陈宫使了一个颜色给身边的一些护卫,护卫们自然拿出全身的杀气,一身凛然之气,给高句丽群臣留下来深刻的印象。高句丽王打开信函,看完了信函之后,吐了一口气,然后沉思了一会,问道:“信中所言,可真?”陈宫说道:“薛大将军之意即是我家主公之意,只要大王肯降,我家主公必然善待高句丽子民,国内文武百官我家主公也必然唯才是举,同时,我家主公必然会向朝廷大王之王爵,届时大王是想住在帝都,亦或是幽州,大王都可以自己选择。对于大王以及群臣的财产,根据我玄甲军军令,届时需要没收一半,这一点,还望大王见谅。”
对于没收一半财产,这也是陈宫在临出发前,建议薛祁在信函中提及的,因为玄甲军从来不做亏本的生意,这次出兵,班师之后,必然要大肆抚恤,这笔钱自然要战败国来承担了,所以才有了这临时的军令,只不过高句丽王不知道,高汤达加入玄甲军不久也不清楚。只不过陈宫这么一搞,后来在军队中有了这一条军令,凡是战前投降的,一律没收一半财产,破城而入的,则是全部没收。这为帝国省去了一大笔军费。让薛礼及其后代君王对创造这个制度的陈宫是百般赞叹,光凭这条军令,陈宫都可以名流青史。
高句丽王看了看群臣,说道:“诸位爱卿认为该降否?”高句丽王把眼神撇过了一个个心腹大臣,从丞相到九卿,每当他看到一个人,那人就迅速的低头沉思,高句丽王的眼神黯淡了,叹了口气道:“既然骠骑大将军开出了这样的条件,本王同意归降,还望薛大将军届时能够遵守约定。”
陈宫笑着说,“这个自然,此后,你我皆是一家人了,现在还请大王下令举国投降,并传书各地,望各地官员早日开城迎接我大军进驻,同时各地军队要无条件接受我军之改编。”
高句丽王随即下令各地全国投降,这是他今生最后一次向天下发出诏令,不过在诏令中,并没有说是投降汉军,而是投降幽州牧薛礼。这个细节,陈宫也没有指出来,他心里也是要天下人知道,高句丽是归降主公,而不是汉室。
陈宫说道:“大王,既然如此,本使将要回营复命,先行告退了,高将军可以留在城中等候我大军进城,到时大军进城之后,还需要高将军以前大王的协助,否则很难安定民心,以免出现大家不愿意看到的事情发生。”陈宫说话,就离开了王宫,带着护卫出城。
高汤达告退了高句丽王,去天牢接出自己的家人,同时整顿家兵,等候玄甲军进城,高句丽王也宣布散朝,让众臣去准备自己的家事。高句丽王在退朝之后,心灰意冷,虽然心理对高汤达气的要命,不过他仍然任命高汤达为御林军统领,在玄甲军进城之前,接管王宫,负责王宫的警戒,也下令让王府的一干人等直接接到王宫,高汤达也接受了任命。
高句丽王一个人坐在平时上朝的大殿,等到了高汤达从天牢回来之后,高句丽王说道:“王弟,刚才为兄说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