_分节阅读_17
�他们与夏族已是水□融。一荣俱荣,一损俱损,唇亡齿寒,难分彼此……”

  这些事,子释子归自然清楚,长生却越听越是心惊。原来,所谓文德教化,归根结底,是把敌人和外人统统变成自己人——这样的治国方式,如此雄才大略,自己从前可闻所未闻。一走神,把子周后头的话漏掉了,只听到子释在做点评。

  “昔年蜀州,今日西戎,能比出这么多不同,也算全面深刻。不过,你却忘了一个很重要的前提。”

  长生和子周子归一齐转过脸,等他往下说。

  子释仰首望天。三人看不见他表情,等了好一会儿,才听他慢悠悠道:“你忘了,在那之前,元武帝伍德年间,平武帝隆庆年间,曾经两次大肆屠杀蜀州夷族首领,也杀了不少各族百姓——要不然,文德哪有那么好推行?古人云:“圣人之治天下,先文德而后武力”,其实这话应该反过来讲……当日蜀州各族,何尝不是如你我一般,平白飞来兵刀之祸?“始知兵者是凶器,圣人不得已而用之”,所谓“不得已”,也就圣人一句话的事……”

  出了一会儿神,子释低头,发现三位听众都是一脸茫然且震撼的表情,知道自己超前了。马上把话题拉回来:“总而言之,朝廷不能武力威慑于前,又未能文德教化于后,致使西戎就地坐大,如何能不起贪念野心?今日祸患,迟早的事。“既来之,则安之”,说到底,还是没安住啊……”

  子释说中了,西戎兵还没有打来,楚州南部已经大乱。

  天佑三年五月,封兰关贴出告示,入蜀难民除了严格盘查身份之外,还有“三不得入”:七十以上非缙绅者不得入,五十以上非百工者不得入,病患残疾非巨室者不得入。

  那些无财无势家有老弱不忍骨肉分离的,纷纷原路返回。随着这个消息传开,往回返的难民越来越多。北边差不多全是西戎的地盘,只能设法过江向南逃。动身早的,手脚快的,恰好避过了沿江“拔城清野”运动,捡了一条命。运气不好的,迎头撞上清理两岸的西戎骑兵,或者死在刀下,或者葬身江底,几乎无一幸免。

  东边来的,西边来的,北边来的,难民源源不断涌入楚州南部。到七月的时候,滞留难民已经达到百万之多。

  七月末,泰城、浦阳、清源县等地,饥饿的难民哄抢早稻,本地百姓顽强抵抗,双方死伤甚众。

  八月,娄溪太守田守敬下令闭门封城,拒绝接纳难民。愤怒的人群聚集城外鼓噪,田太守一怒之下,命令守备汤和率兵屠杀,激起暴动。由于绝大部分难民手无寸铁,又疲病交加,在这场屠杀中死了上万。

  前方绝境,后无退路。

  难民们辗转流亡,挣扎逃命。饿死的,病死的,累死的,杀死的,自杀的……尸横遍野,白骨相望。

  因为天气炎热,一些地方开始爆发瘟疫。

  一时盗贼四起,流寇横行。

  第〇一一章 善亦有道

  娄溪是楚州南部最大的城镇之一,也是水陆交通枢纽城市。自从屠杀事件发生后,大批难民不得已绕道而行,穿过东边的永怀县和沙岭镇,继续向南。

  由于娄溪开了先例,其他大城镇也就不再不好意思,纷纷闭门封城,拒绝接纳难民。

  很多人被迫舍弃官道大路,开始往偏远地区行进。沿途跋山涉水,艰苦卓绝,一边防备猛兽虫蛇,一边提防盗贼流寇,十之六七死在了路上。

  在永怀县郊西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