陌上花开,可缓缓归
不知不觉,“娘子”就写到完结了。
这本小说写的是五代十国的背景,想起以前念书时记五代十国的历史,头就疼。
没想到写完这本小说,五代十国的脉络竟异常清淅了。
今天想讲讲创作初衷,及五代十国里的趣事。
五代十国长达五十三年,群雄割据,是一段至黑至暗的历史,今天我想说说它有趣的皇位传承。
先说说首代的梁。
梁灭了大唐,第一位皇帝朱全忠,整个天下都是他的,什么美人要不到?可他更喜欢儿子们的老婆。有一堆亲儿子,却打算把皇位传给养子。
玉玺也交到养子老婆的手里,最后引来亲儿子们的不满,带兵杀到寝宫,一刀把他捅死了。
死了不要紧,亲儿子还密不发丧,用蚊帐把他裹了,把宫里的地砖撬起来,把他的尸身藏了起来。
当皇帝当成这样,也没谁了。
然后是灭了梁的后唐。
李存勖从他老爹李克用手里接手晋国,又带晋军灭了梁,入主中原。华丽丽开场。但皇帝也只当了三年,后在平乱中被乱箭射死,凄惨惨地落幕。
皇位也没传到自家子孙手里,而是落到了他老爹的养子李嗣源手里。
李嗣源呢,倒是把皇位传给自己的长子李从厚了。但李从厚也没守住,皇位又落到李嗣源养子李从珂的手里。
再来说说后周。
后周开国之主郭威,皇位也没传给自己子孙,而是传到养子郭荣手里。
这个郭荣,原名柴荣。是郭威老婆柴守玉的侄子。这个柴守玉和郭威还有一段佳话。
柴守玉原本是李存勖的后宫,李嗣源登位后,把李存勖的后宫遣散了。
这柴守玉刚出宫门,遇上郭威,看对眼了。不顾家里反对非要嫁给郭威,遣散费一半给了家里,一半当嫁妆嫁给了郭威。
而郭威娶了世代官宦家的柴守玉,倒让这个子激起了上进之心。开始用功读书,勤习武艺了。
后来竟在开封称帝了。建立了后周。奈何也只当了三年。
郭威全家被后汉的刘承祐灭了,连襁褓中的儿子也被杀了。最后一手打下的基业便宜了养子柴荣。
再说说后晋。
后晋的开国之主石敬瑭,是既有养子,又有干爹。
认了一个契丹干爹,得了契丹的支持。在比他小十几岁的契丹太宗耶律德光面前自称儿皇帝,不仅割让燕云十六州,还年年纳贡,年上贡丝帛达30万匹。
得了契丹的支持得了皇位,但最后也没落着好。
外有契丹压迫,内有大臣戳脊梁骨,致君臣离心,没几年就死了。皇位最后也没传给亲儿子,而是落到养子石重贵手里。
这五代十国,也不知道为什么那么热衷收养子。
认个干爹,真的是华丽丽躺赢的节奏。也不知道为什么,亲儿子都不如养子们给力。
然后再说说十国。
先说十国里面的闽国。
闽的一把手王潮,治军严明,爱护百姓,队伍所到之处受人拥戴,民心所向。
这本小说写的是五代十国的背景,想起以前念书时记五代十国的历史,头就疼。
没想到写完这本小说,五代十国的脉络竟异常清淅了。
今天想讲讲创作初衷,及五代十国里的趣事。
五代十国长达五十三年,群雄割据,是一段至黑至暗的历史,今天我想说说它有趣的皇位传承。
先说说首代的梁。
梁灭了大唐,第一位皇帝朱全忠,整个天下都是他的,什么美人要不到?可他更喜欢儿子们的老婆。有一堆亲儿子,却打算把皇位传给养子。
玉玺也交到养子老婆的手里,最后引来亲儿子们的不满,带兵杀到寝宫,一刀把他捅死了。
死了不要紧,亲儿子还密不发丧,用蚊帐把他裹了,把宫里的地砖撬起来,把他的尸身藏了起来。
当皇帝当成这样,也没谁了。
然后是灭了梁的后唐。
李存勖从他老爹李克用手里接手晋国,又带晋军灭了梁,入主中原。华丽丽开场。但皇帝也只当了三年,后在平乱中被乱箭射死,凄惨惨地落幕。
皇位也没传到自家子孙手里,而是落到了他老爹的养子李嗣源手里。
李嗣源呢,倒是把皇位传给自己的长子李从厚了。但李从厚也没守住,皇位又落到李嗣源养子李从珂的手里。
再来说说后周。
后周开国之主郭威,皇位也没传给自己子孙,而是传到养子郭荣手里。
这个郭荣,原名柴荣。是郭威老婆柴守玉的侄子。这个柴守玉和郭威还有一段佳话。
柴守玉原本是李存勖的后宫,李嗣源登位后,把李存勖的后宫遣散了。
这柴守玉刚出宫门,遇上郭威,看对眼了。不顾家里反对非要嫁给郭威,遣散费一半给了家里,一半当嫁妆嫁给了郭威。
而郭威娶了世代官宦家的柴守玉,倒让这个子激起了上进之心。开始用功读书,勤习武艺了。
后来竟在开封称帝了。建立了后周。奈何也只当了三年。
郭威全家被后汉的刘承祐灭了,连襁褓中的儿子也被杀了。最后一手打下的基业便宜了养子柴荣。
再说说后晋。
后晋的开国之主石敬瑭,是既有养子,又有干爹。
认了一个契丹干爹,得了契丹的支持。在比他小十几岁的契丹太宗耶律德光面前自称儿皇帝,不仅割让燕云十六州,还年年纳贡,年上贡丝帛达30万匹。
得了契丹的支持得了皇位,但最后也没落着好。
外有契丹压迫,内有大臣戳脊梁骨,致君臣离心,没几年就死了。皇位最后也没传给亲儿子,而是落到养子石重贵手里。
这五代十国,也不知道为什么那么热衷收养子。
认个干爹,真的是华丽丽躺赢的节奏。也不知道为什么,亲儿子都不如养子们给力。
然后再说说十国。
先说十国里面的闽国。
闽的一把手王潮,治军严明,爱护百姓,队伍所到之处受人拥戴,民心所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