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49章 448.这很吴汉
��没道理。毕竟人家侯登完全没表露出要反叛的意思,事实上他接受了刘宏进兵江夏,而且还一直为其提供补给。
但是这件事是吴汉认真考虑过的,这种处理方式很吴汉。
在江夏这种偏远的边郡,太守就是土皇帝,有着非常大的自主权。虽然侯登明确归附了邯郸,但在目前的情况下,这基本就是名义上的。刘秀根本不可能插手江夏郡的事务,侯登已在那儿经营的十几年,根已扎在江夏的地底深处,朝廷不可能换人,也根本换不动。
如果没有马援大军来逼,让江夏夹在了中间,让侯登觉得面临了巨大的生存压力,刘宏的兵马根本进不去江夏郡。想一想当初杜茂和张堪在上谷郡的遭遇就知道了。
上谷郡投刘秀好多年了,离邯郸又不算太远,但还是一种超然于治外的状态。像江夏郡这种离邯郸十万八千里的南方郡,在这种两强相争的局势下,只要太守肯认这个朝廷,刘秀就得烧高香,封侯之类的待遇立刻就得上去,以求对方一直留在阵营之内,更别提要动人家了。
要想对郡县进行有效的控制,就得像马援那样,从西往东一路打过来,全是靠实力硬磕,不服的打服,还不服的打死,以强大的军事实力为后盾,这牌当然就是想怎么洗就怎么洗。
所以有时候把天下打破打烂,长远来看也并不一定就是坏事,不破不立就是真理。刘秀立国先天不足,他是一群实力玩家一起扶上去的,要依靠别人,便只能实行柔术,以安抚为主。造成的结果就是说话腰杆子不硬,皇权不足,一代代积累下来,就成了任各个势力摆布的汉献帝。
江夏郡是建武汉的地盘,但也不是,它是侯登的地盘,是以侯登为首的一群地头蛇的盘踞地,不管是建武汉还是建世汉,除了暴力方式,都很难掺合进去。
虽然侯登是个有底线的人,他宣称不做墙头草,但客观形势和利益关系决定了他只能是墙头草。一旦马援的暴力强大到他承受不住,侯登除非是想死,想阖族俱灭,否则他只能服软。实际上等到被人暴揍到不行的时候才服软,就已经算是原则性非常强了。
吴汉和侯登之间是不存在信任的,他不能指望侯登能为了大局和马援拼命,却要时刻提防侯登转投过去,反过来咬他一口。
在马援十余万大军压境的情况下,这个可能性太大了。这事儿无关人品,只关系到利益。
吴汉为了能实际掌控江夏郡,为了让江夏能真正成为抵抗建武汉的前沿阵地,最好的法子是换人,把侯登换成自己人。
如果没有马援的大军逼迫,换人这事儿是可以缓缓图之,用政治手腕一点点解决,可是历史没有给刘秀这个时间。这个棘手的问题就这么突兀地摆在了吴汉的面前。
吴汉不会玩政治那一套,而且这么短的时间,也没有给他缓图的机会,他只能硬换。
如果吴汉派个新太守去,直接告诉侯登要换掉他,侯登当场就得翻脸,马上就会引着马援的大军东进,跟吴汉玩命,这事儿就砸了。
所以只能把他杀掉,这几乎是要达到换人目的的唯一选择,不管侯登现在想不想反,他是不是冤屈,出于形势和利益,对于吴汉来说这是眼下的最优解。
吴汉做这种事是轻车熟路了,但是他用不着自己去做了,他派军中司马赵熹前去。
赵熹是南阳宛县人,年少时就很有名。他的堂兄被人杀死,没有子嗣,当时只有十五岁的赵熹便杀死了仇人,为堂兄报了仇。更始帝即位后,舞阴大姓李氏占据县城不肯投降,柱天将军李宝带兵去了,李氏依旧不降
但是这件事是吴汉认真考虑过的,这种处理方式很吴汉。
在江夏这种偏远的边郡,太守就是土皇帝,有着非常大的自主权。虽然侯登明确归附了邯郸,但在目前的情况下,这基本就是名义上的。刘秀根本不可能插手江夏郡的事务,侯登已在那儿经营的十几年,根已扎在江夏的地底深处,朝廷不可能换人,也根本换不动。
如果没有马援大军来逼,让江夏夹在了中间,让侯登觉得面临了巨大的生存压力,刘宏的兵马根本进不去江夏郡。想一想当初杜茂和张堪在上谷郡的遭遇就知道了。
上谷郡投刘秀好多年了,离邯郸又不算太远,但还是一种超然于治外的状态。像江夏郡这种离邯郸十万八千里的南方郡,在这种两强相争的局势下,只要太守肯认这个朝廷,刘秀就得烧高香,封侯之类的待遇立刻就得上去,以求对方一直留在阵营之内,更别提要动人家了。
要想对郡县进行有效的控制,就得像马援那样,从西往东一路打过来,全是靠实力硬磕,不服的打服,还不服的打死,以强大的军事实力为后盾,这牌当然就是想怎么洗就怎么洗。
所以有时候把天下打破打烂,长远来看也并不一定就是坏事,不破不立就是真理。刘秀立国先天不足,他是一群实力玩家一起扶上去的,要依靠别人,便只能实行柔术,以安抚为主。造成的结果就是说话腰杆子不硬,皇权不足,一代代积累下来,就成了任各个势力摆布的汉献帝。
江夏郡是建武汉的地盘,但也不是,它是侯登的地盘,是以侯登为首的一群地头蛇的盘踞地,不管是建武汉还是建世汉,除了暴力方式,都很难掺合进去。
虽然侯登是个有底线的人,他宣称不做墙头草,但客观形势和利益关系决定了他只能是墙头草。一旦马援的暴力强大到他承受不住,侯登除非是想死,想阖族俱灭,否则他只能服软。实际上等到被人暴揍到不行的时候才服软,就已经算是原则性非常强了。
吴汉和侯登之间是不存在信任的,他不能指望侯登能为了大局和马援拼命,却要时刻提防侯登转投过去,反过来咬他一口。
在马援十余万大军压境的情况下,这个可能性太大了。这事儿无关人品,只关系到利益。
吴汉为了能实际掌控江夏郡,为了让江夏能真正成为抵抗建武汉的前沿阵地,最好的法子是换人,把侯登换成自己人。
如果没有马援的大军逼迫,换人这事儿是可以缓缓图之,用政治手腕一点点解决,可是历史没有给刘秀这个时间。这个棘手的问题就这么突兀地摆在了吴汉的面前。
吴汉不会玩政治那一套,而且这么短的时间,也没有给他缓图的机会,他只能硬换。
如果吴汉派个新太守去,直接告诉侯登要换掉他,侯登当场就得翻脸,马上就会引着马援的大军东进,跟吴汉玩命,这事儿就砸了。
所以只能把他杀掉,这几乎是要达到换人目的的唯一选择,不管侯登现在想不想反,他是不是冤屈,出于形势和利益,对于吴汉来说这是眼下的最优解。
吴汉做这种事是轻车熟路了,但是他用不着自己去做了,他派军中司马赵熹前去。
赵熹是南阳宛县人,年少时就很有名。他的堂兄被人杀死,没有子嗣,当时只有十五岁的赵熹便杀死了仇人,为堂兄报了仇。更始帝即位后,舞阴大姓李氏占据县城不肯投降,柱天将军李宝带兵去了,李氏依旧不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