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45章 444.治人治水
�,敌军时常出没,须得有重兵护卫,靡费甚巨。若大修水渠,使关东之粮能自给自足,则朝廷可免去运粮之劳,护卫之费,百姓可免徭役之苦。此事十分紧要,比之征战亦不遑多让,请陛下思之。”
这个年头,运输工具太落后,造成战争的成本极高,最高就在后勤粮草上。一个前线士兵,需要几个后勤人员来保障其供给。千里运粮,十不存一,运一百斤粮食运去,劳动牲畜、人口,来回路上都要吃粮,实际用于士兵身上的顶多十斤。最经济的运粮方式是水运,船运载量大,消耗小,借助水力,比陆路轻松数倍。顺水行舟,速度比陆路走快十倍不止,就是逆水,也比陆路快上三倍,何况还没有那么多人、牛、马一路消耗粮食。
比及陆路,水路运输太方便太经济了。本来从长安到洛阳,走渭水向东入大河最为便捷,无奈中间有一个难以逾越的天险:三门峡。
传说大禹治水时,三门峡一带有砥柱山挡住了水路,造成洪水肆虐,大禹将砥柱山劈开,形成人、神、鬼三门,河水流过三门,绕砥柱山而下,留下中流砥柱这个成语,也留下了险绝的航道三门峡。
西汉时长安一带人口众多,为了保障首都地区的粮食供应,朝廷投入巨大的人力、物力、财力疏通漕运航道,对三门峡的河道进行处理,甚至在两侧的崖壁上开凿栈道,以人力拉纤的方式帮助船只经过,使航道得到了改善,但是并没有彻底解决问题。
天下乱了几十年了,三门峡航道状况更差,如今从关中去洛阳,在三门峡之前便要卸船,经陆路转运,耗费巨大,效率低下。刘钰做梦都想让三门峡航道畅通,但是他知道这是个现代都无法完全解决的难题。因此只剩下一个选择,就是大力发展农业,使关东的军队在关东得到补给,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兴修水利是一个必须的选项。
水利工程虽然是个利在千秋的大好事,却也是个要命的东西,投入太大了。鼎盛时期的隋朝国力强得不像话,粮食多得仓里都装不下,可隋炀帝修了条大运河还搞得民不聊生,怨声载道,何况建世汉这个百姓刚能吃上饭、还在长年征战的王朝初期政权。
皇帝刘钰眼看着众臣议论,什么也没说,便退朝回宫去了。
皇帝没回建始殿,而是去了广阳殿,在数个巨大的沙盘之间来回行走。
这时牛头来禀报,说大司农寇恂求见。
寇恂自从上谷郡归降之后,便恢复了本名。寇氏本就是上谷豪族,他改投长安时,怕连累家族,暂时更名为荀彧,如今这个担忧已经不存在了,自然也用不着隐姓埋名了。
寇恂一进来,皇帝便笑道:“寇卿方才在朝堂上一言未发,此时前来,必有良言以谏朕。”
寇恂道:“臣见陛下有意治水修渠,故来献计。”
“寇卿有何妙计?”皇帝来了兴致。
寇恂道:“治水修渠虽于农事有大利,然耗费巨大,此时国用不足,不宜轻启。臣观关东诸郡,皆不当于此时治水,唯有一地,则非治不可。”
皇帝很奇怪,不知道是哪个地方水灾严重,让寇恂觉得非治水不可。
寇恂径直走到一个巨大的沙盘旁边,用手一指,说道:“南阳。”
皇帝道:“难道南阳郡之水患比之别郡更猖獗?”
“非也。”
“南阳之农事比别郡更为紧要?”
“非也。”寇恂断然否认,“陛下,南阳治水,非是治水,而是治人。”
这个年头,运输工具太落后,造成战争的成本极高,最高就在后勤粮草上。一个前线士兵,需要几个后勤人员来保障其供给。千里运粮,十不存一,运一百斤粮食运去,劳动牲畜、人口,来回路上都要吃粮,实际用于士兵身上的顶多十斤。最经济的运粮方式是水运,船运载量大,消耗小,借助水力,比陆路轻松数倍。顺水行舟,速度比陆路走快十倍不止,就是逆水,也比陆路快上三倍,何况还没有那么多人、牛、马一路消耗粮食。
比及陆路,水路运输太方便太经济了。本来从长安到洛阳,走渭水向东入大河最为便捷,无奈中间有一个难以逾越的天险:三门峡。
传说大禹治水时,三门峡一带有砥柱山挡住了水路,造成洪水肆虐,大禹将砥柱山劈开,形成人、神、鬼三门,河水流过三门,绕砥柱山而下,留下中流砥柱这个成语,也留下了险绝的航道三门峡。
西汉时长安一带人口众多,为了保障首都地区的粮食供应,朝廷投入巨大的人力、物力、财力疏通漕运航道,对三门峡的河道进行处理,甚至在两侧的崖壁上开凿栈道,以人力拉纤的方式帮助船只经过,使航道得到了改善,但是并没有彻底解决问题。
天下乱了几十年了,三门峡航道状况更差,如今从关中去洛阳,在三门峡之前便要卸船,经陆路转运,耗费巨大,效率低下。刘钰做梦都想让三门峡航道畅通,但是他知道这是个现代都无法完全解决的难题。因此只剩下一个选择,就是大力发展农业,使关东的军队在关东得到补给,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兴修水利是一个必须的选项。
水利工程虽然是个利在千秋的大好事,却也是个要命的东西,投入太大了。鼎盛时期的隋朝国力强得不像话,粮食多得仓里都装不下,可隋炀帝修了条大运河还搞得民不聊生,怨声载道,何况建世汉这个百姓刚能吃上饭、还在长年征战的王朝初期政权。
皇帝刘钰眼看着众臣议论,什么也没说,便退朝回宫去了。
皇帝没回建始殿,而是去了广阳殿,在数个巨大的沙盘之间来回行走。
这时牛头来禀报,说大司农寇恂求见。
寇恂自从上谷郡归降之后,便恢复了本名。寇氏本就是上谷豪族,他改投长安时,怕连累家族,暂时更名为荀彧,如今这个担忧已经不存在了,自然也用不着隐姓埋名了。
寇恂一进来,皇帝便笑道:“寇卿方才在朝堂上一言未发,此时前来,必有良言以谏朕。”
寇恂道:“臣见陛下有意治水修渠,故来献计。”
“寇卿有何妙计?”皇帝来了兴致。
寇恂道:“治水修渠虽于农事有大利,然耗费巨大,此时国用不足,不宜轻启。臣观关东诸郡,皆不当于此时治水,唯有一地,则非治不可。”
皇帝很奇怪,不知道是哪个地方水灾严重,让寇恂觉得非治水不可。
寇恂径直走到一个巨大的沙盘旁边,用手一指,说道:“南阳。”
皇帝道:“难道南阳郡之水患比之别郡更猖獗?”
“非也。”
“南阳之农事比别郡更为紧要?”
“非也。”寇恂断然否认,“陛下,南阳治水,非是治水,而是治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