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36章 435.谁负了谁
时刻。

  当听到敌军有使者要进城时,耿弇说道:“不见!战则战,还要劝什么?大丈夫死则死耳,岂肯偷生哉!”

  可是并不是所有人都和他一样想死,身边将领一力相劝,耿弇怕使者进城劝降,士气瓦解,不肯听从。众将正无奈,忽听有人叫道:“大将军!您快看,看那个使者!”

  耿弇扶住垛口一看,见是寇恂,立即下令开城,让寇恂进城。

  耿、寇两家同出上谷,关系十分亲密,寇恂是看着耿弇长大的,平时对他多有指点,可以说是耿弇的半个老师,耿弇对他十分尊重。

  但是这次两人在祁县的会面,气氛却没有那么和谐,耿弇面容严肃,寇恂也是面色凝重。

  耿弇问了上谷的境况,得知父亲已投长安后大惊道:“上谷完实,关隘险固,足可抵御代郡之敌,为何要转投长安?”

  寇恂道:“主上疑虑甚重,杜茂、张堪虎视眈眈,要灭耿氏以求大功,汝父为求自保,亦要保汝之性命,故此不得不为之耳!”

  耿弇怒道:“杜茂、张堪之流,皆是宵小之辈,怎敢图我耿氏?”

  寇恂取出耿况的书信,交予耿弇,耿弇看罢,沉默半晌,方道:“当年在河北追随陛下,陛下对我数次加以恩慰,曾称我是他的北道主人,当年之言,历历在耳,难道如今我要成为他北道的敌人了吗?”

  寇恂也曾有过他这一番心路历程,可以理解他的尽情。他是中年人,生活阅历丰富,对于背邯郸入长安,尚不能很快释怀。何况耿弇还年轻,是一个热血青年,一下子要与追随多年的建武皇帝为敌,怎么能够接受?

  刘秀是当今少有的英雄人物,自有一股向心力,耿弇少年时便对他十分崇拜,因此,想到要背叛刘秀,转投长安,耿弇心中十分难受。

  寇恂安慰道:“天下骚乱,从王莽到更始,再到建武皇帝,天下豪杰频频转换门庭。无他,只因我等身处乱世,真命天子一直未见,害我等不得其主。如今建世帝已得天下大半,洛阳一战击溃建武帝,两者强弱已分。大丈夫当顺事而为,建功立业,不可愚忠误事,枉负此生。”

  寇恂见耿弇沉默半晌,又说道:“伯昭数月以来,孤军守此城,宁死不肯归降,此等忠心,日月可鉴,建武帝若知此心,亦不会怪你。”

  耿弇依旧不语,只是心里暗道:“我日夜向东眺望,盼着朝廷大军来救,还想着里应外合,破城外大军,横扫太原。未料到陛下竟弃我于不顾,只想着发兵北上,夺耿氏之权,收上谷之兵。帝王之心,系挂的终究是天下,所谓君臣情义,不过是有利无利罢了。”

  想到这儿,他多少有些埋怨,却又不愿相信,“陛下或许以为我已战死,也未可知。。。可我刚一死,耿氏便面临如此危局,若父亲不改换门庭,或许就被杜茂、张堪族灭。若耿氏被灭族,陛下得了上谷,想必也没什么不满意。”

  无论如何,他此时除了归顺长安,已无第二条路可走,除非他要以死尽忠,可是在刘秀对耿氏如此态度之下,他的忠心反倒像是一个笑话。

  耿弇心乱如麻,不知道到底是刘秀负了他,还是他负了刘秀。

  当天,耿弇率麾下六千余人,献城归降,祁县围解,太原郡重新归于平静。

  几天之后,耿弇便与寇恂一道南下,同入长安。

  建世皇帝刘钰刚刚从洛阳回到长安,听说耿弇来归,立即接见,接见的地点比较特别,不是在大殿,也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