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1章 不认同科考内容
br />
  帖经的试题一般是摘录经书的一句并遮去几个字,考生需填充缺少的字词。

  而这些经书就是儒家经典。

  前朝崇尚儒家学说,把它当做治国之策。

  对于儒家学说,公西月不知做何评价。

  她承认儒家学说有它的可取之处,但她却不赞同用儒家学说来治国。

  公西月以前擅长的是行军打仗,做得最多的也是行军打仗,要怎么治理国家更好,如今的她还未悟透。

  但她私下觉得,与其用儒家学说来治国,还不如用法制来治国。

  因此,她对选拔朝廷官员的科举考试要考帖经也不认同。

  而试义也是与儒家学说有关的考试。

  就是由主考官从儒家经典中挑选出一段话,然后由考生来试着去解释这段话是什么意思,先圣想要表达出一种什么样的意境。

  公西月觉得吧,这些考试选拔文学人才、教育人才都可以,唯独选拔国家人才不合适。

  她觉得国家需要的人才是多方面的,既需要能治理国家的重臣,也需要会打仗的武将,同时还需要会各种技能的人。

  比如会计算会统筹的范尚书、会研发火绳枪的姬广会、会水利的骆冰等。

  她甚至觉得姬广会就比承国公还重要。

  如果没有承国公,马上能有另一个人能补上他的位置。

  但假若没有了姬广会,要另外再找一个姬广会就很困难。

  其实,这就是长期不重视技术人才造成的。

  所以,除了以前的科考外,她还要增设武举考试、技术人才的考试等。

  但是,公西月也明白,这只是她的个人想法,与时下多数人的想法是不一致的。

  比如范尚书,他精通计数,如果你和他说科考取消诗赋考试,他会赞同。

  但假若你说科考取消帖经和试义,他绝对会反对。

  更不用说读着经义长大的承国公、魏尚书们。

  因此,公西月对恢复前朝的科考制度也不感兴趣,就算要科考,也得重新制定科考内容和科目。

  可如果那样,就不是一朝一日之功。

  她没有那么多时间精力和承国公他们去扯皮。

  与其这样,她还不如按她自己的想法选些技术实用人才安排进各部门。

  只有等到大家都意识到了技术的重要性,到时再提科举改革阻力才不会那么大。

  因此,公西月对礼部建议恢复科举考试的折子也视而不见了,这让承国公几人暗暗松了口气。

  他生怕公西月坚持要恢复科考,到时他们又不得不让步。

  他们心里暗暗思量:假若护国侯以后要提拔谁,他们让着点就是。

  公西月没想到她的一个有私心的退让,却让她在以后的技术人才任命上无比顺畅。

  这也算意外之喜了。

  ……

  **

  护国侯府

  朝庭事情不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