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8章
�了十年的村干部,陈大江虽然现在卸任了,但是说话的影响力还是在,老农民们都齐齐看着陈大江,指望他能够说服这个天不怕地不怕的兄弟媳妇,好叫她千万别这么冒进。

  也不怪陈大江保守,坐在大队长这个位子上,不仅是他求稳当,就是其他的生产队的大队长也是这样想,所以说唐老操心了一辈子的新式稻谷,一直到不了农民的实验田。

  为啥,大家都是本着不求有功但求无过的心态来当这个村官。

  肖敏知道这些老农的担心,这种担心也不是不存在,早几年就有人搞出来几倍粮的稻谷种子来种,最后没有结出来几倍产量的粮食不说,当季的粮食也颗粒无收,那么大的灾难过后,是个人都会谨慎一些。

  大家不是不想过好日子,只是早些年苦日子真的让人过怕了,他们宁愿不吃好的,也不要全家人跟着饿肚子了。

  肖敏怎么可能容许这样的事情在她身边发生呢。

  她把早就准备好的报纸拿了出来:“这份报纸,是新华日报上面的报道,报道里面提到了海南光明农场的成功,海南光明农场去年种植了三季,实现了三季粮食亩产超过了一千五百公斤的大成功,你们里面有会认字的,这种可以拿去看看。”

  这种报道在六几年的时候并不少,当时不仅仅有亩产上万斤的报道,还有堆满了粮仓的粮食,但是大家都很清楚这样的照片当年是怎么拍出来的,很多仓库里面都是空的,在外面弄成了粮食满到都能溢出来的假象,有的甚至动用了关系找了好几个公社借的粮食凑齐了完成任务。

  这样做最后的后果是什么,农民的口粮都被交了上去,地方上不知道多少人饿肚子。

  农民们是不会相信这些照片的,不少人觉得肖老师又在骗人。

  但是肖敏递过去的,不是粮食堆满仓房的照片,而是成片的稻田,稻田里面微笑着的老头不是别人,正是在试验田取得了成功的唐老。

  还有一张近照,照片上面是一簇沉甸甸的稻子。

  是个老农民就知道这一簇稻子比他们种植的稻谷要多一倍以上。

  “这些照片都是咱们国家的农学专家在海南试验田拍的照片,海南的国营农场已经开始实现新式的种植,但是在咱们遥远的内陆地区,新式种植还是很难普及跟推广,我想说的是,咱们不仅仅肩负着孩子们吃饱饭的责任,还肩负着承担起祖国四亿人民吃饱饭的重则。

  一旦咱们取得了成功,新式稻田就会在大河村附近开花结果,乡亲们,想想你们家里的孩子,当他们艰难的咀嚼着干巴巴的红薯干,艰难的吞咽着玉米面冲出来的糊糊的时候,你们有没有想过有一天要改变这种现状,让咱们的下一代不用过这样的日子,让他们顿顿都吃上肉。”

  “至于陈大江同志说的那个方案也不是不可行,而是不太适用于现在这个阶段,猪是要吃粮食的,现在队里多出来的米糠跟麸子最多也只够养十头猪,再多的话是负担不起的,只有等到咱们人吃的粮食足够,才有足够多的米糠跟麸子养猪养鸡,难道不是吗,等到咱们的粮食产量翻倍,就有更多的地种大豆跟菜油,但是这一切都是要以满足人生存的粮食能够生产出来的前提之下。”

  会识字的老农民艰难的看着报纸上的报道,中间还有稍微有见识一些的农民说道:“这种照片是做不得假的,难道真的有办法让粮食的产量翻番不成?”

  “如果真的有这么好的事情,怎么不大片种植?”

  “不是说在国营农场种植过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