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章
�,就负责建了这个林场。”

  张主任忙抢着回答。

  “是你搞的?十年前?你十年前就是副镇长啊?”

  王书记显得很吃惊的样子,望着杨平说:“真还看不出,你的资格还蛮老的嘛。”

  “年轻的老干部。”

  张主任见王书记今天心情很好,也在旁边凑热闹、开玩笑。

  杨平憨憨一笑,说:“不是资格老,是没有进步。”

  王记书也笑了,对张主任说:“张主任啊,回去跟组织部黄部长说说,小杨对我们有意见了呢。”

  张主任听了一笑,转向杨平说:“小杨啊,你就是不大喜欢说多的话。工作这么会做,难道还不会说?我只听说有的人只会说不会做,你呀,是只会做不会说。这是社会,不是学校,知识分子味道不要太浓了嘛,胆子大一点,在外多跑跑嘛,以前好多县领导都不大了解你。”

  张主任在****混了这么多年,见多识广,哪有他不懂的?他清楚得很,像杨平这样少年老成、沉稳内向不善言辞、只会闷头干活的人,在官场是不会有什么出息的。如今哪是闷头干的年代啊,不然要那么多电视报纸刊物给谁使?你光做不说,有功不摆,领导和老百姓就不知道或知道的慢。官场就像战场,你不但要会往前冲,还要会振臂高呼“冲啊”这样指挥员在指挥部里才容易看见你,记住你,对你的印象深。其实,杨平的这些“缺点”张主任清清楚楚,只是他与杨平没什么私人交情,自然也就没有义务去指点他。今天他看王书记不知咋的对杨平有点兴趣,才开了金口,一针见血地指出了杨平的一些缺点。

  几个跟着跑腿的秘书办事员听了张主任说的这话,不禁相视一笑,在一旁小声开起了玩笑:“会做不如会说,会说不如会拍,会拍不如会塞。”

  马上就有人附和:“是嘛,提拔了溜须拍马的,冷落了当牛做马的。”

  开玩笑的声音虽然很小,王书记还是听到了,轻轻一笑,装作没听到的样子,继续问杨平:“你这林场现在有经济效益了么?”

  杨平沉默了一下,说:“效益有是有点,但还不理想。目前镇里只办了个木器加工厂,再就是卖点原材,产品附加值都不高。我一个大学同学建议我们办个化学纸浆厂,可资金难落实。”

  “办个纸浆厂?这想法好嘛。现在造纸原料和纸产品的消费潜力很大,这一定是个很有前景的项目。关于资金嘛,我们上下都要想想办法,也可以引进外资。”

  王书记说。

  杨平点着头,说:“王书记,我也很看好这个项目。首先是销路不成问题,国内国外都紧俏。另外,我们长丰县森林覆盖率高,林木蓄积量大,林业资源十分丰富,环境气候也适合建设速生丰产林基地。如果能解决资金问题,我想搞个林、浆、纸一体化项目,纸浆厂和纸厂同时上。”

  王书记用赞许的目光望着杨平说:“小杨,你很有眼光嘛。林、浆、纸一体化工程效益好,但投资也大,光凭我们自身财力恐怕不行。这样吧,你先写个报告,我们作为一个招商引资项目推出去。”

  杨平说:“王书记,这报告我交了好几次了,一直都没有回音。县负责招商引资的外贸局还有好几份我写的报告呢。”

  王书记听了很是吃惊:“有这么回事?唉,这样做工作,长丰的经济怎么搞得上去嘛,我回去好好过问一下这个事。”

  “这个项目真的很好,这么大的项目,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