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四节 狂澜(中)
��也不可能少于这个数字。

  “这可如何是好啊,朝廷已经下令停收海税了。”如果不停收海税的话,福建大概还可以从漳州、泉州得到每月十万两白银地收入,这笔钱原本就有很大一笔是拨给福宁镇用来维持水师地。只是现在已经指望不上。不等黄石回答,朱一冯就自顾自地低头盘算了起来,过了一会儿抬头说道:“唯今之计,只有加靖海赋了。”

  根据朱一冯地计算,他可以给商人、市民加一些额外特别税,全省一年怎么也能敲诈出二十万两来。而剩下地五十万两朱一冯打算通过靖海赋和火耗的名义转嫁到农民头上,为了保险起见他还打算多收一点:“采用一条鞭例,每亩加收……”

  黄石对这个计划没有任何的好感,因为他认为农民可能根本就缴不出,而且一收几十万两白银的加赋,地方官员要是不从中盘剥一番才怪呢。实际上朱一冯也认为老百姓一年辛苦的结余可能还比不上这笔税,福建的粮食亩产量一直不高,沿海农民都要一边种地、一边出海打鱼来维持生计。

  现在为了对抗海贼,福宁军和福建布政司很可能还要对闽海实行戒严和禁海,这更会让农民和渔民受到损失。而且如果对市民和商人加征赋税地话。也会引起商业受损。加上海贼和朝廷的戒严、海禁,商人估计更会蒙受巨大的损失。

  不过朱一冯认为老百姓的钱就像海绵里的水。只要肯挤就总能抠出来:“小民一般也都有些积蓄,实在不行也有家产可以典当,只要黄帅能在两年内平定海寇,本官想这点钱他们还是拿得出来的。”

  黄石却听得暗自摇头。

  现在郑一官为了收集情报,故意做出慷慨大方的姿态,遇见书生会给些赶考的银子,遇见穷人还会施舍一些铜板,还花重金收买了不少细作,以致出现了百姓“德贼,以附贼为志”地行为。

  但这种人毕竟是少数,郑军在闽海沿岸的抢劫让福建大批百姓吃不上饭,而且他还焚烧了漳州、厦门等地的大批商船,所以福建的士农工商,大多还是热切盼望官兵剿灭匪帮,还给他们太平生活的。

  如果执行朱一冯的策略,那么朝廷势必大失人心,福建地父老说不定会憎恨官兵超过海贼,接受郑一官招安的呼声也就会愈发响亮。

  “朱大人,末将敢问,朝廷和福建布政司可不可同意福宁镇在闽海收靖海钱?比如根据货物或船只的大小收一定量的银子,用这笔钱来组建水师。”黄石说的就是郑一官在他原本历史上得到的权利,那时郑一官是福宁镇的海防游击,沿台湾海峡设卡收税可以一年可以得到至少上百万两银子的收入。

  “不就是把海税改头换面嘛,嗯,虽说朝廷有禁海令,不过本官想应该没有什么大问题,只要……”

  朱一冯做了送钱的动作,黄石点了点头:“这笔银子末将当然不会独吞。就请朱大人给末将许可吧,末将打算靠这个组建水师。”

  “嗯?一纸许可好办,不过这个是远水解不了近渴啊,而且现在闽海外无处不盗,我们没有水师收不到靖海税……”朱一冯说着、说着就停下来了,他感觉自己地思路有一点乱。

  “朱大人可是想说,我们要先有水师才能收税。而要先收税才能有水师,因此以眼下地情况来看。我们既不会有水师也不会有税。可是如此?”

  朱一冯愣愣地看了黄石一会儿:“黄帅说得不错,正是如此。”

  “也就是说,只要我们有水师,剿灭了海寇,就一定能有税了?”黄石微笑着问道,不等朱一冯回答他就抢着说:“那就请朱大人立刻给末将许可,并通告全闽。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