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一节 两帝
��管辖,但既然到了宁远,就理应归于宁前道统属。”
另一个阁臣冯铨看到场内气氛剑拔弩张,却也不愿意大家就这么打起来,他赶快跳出来圆场:“皇上明鉴,以臣之见,但凡遭遇军务,可以让宁前道和黄将军自行商量,黄将军和宁前道都是同僚,老臣相信他们自然会各退一步、以和为贵。”
冯铨的“各退一步、以和为贵”的主意本来就和顾秉谦的意思相符,丁绍轼也觉得黄石圣眷正隆,不给他一点儿面子也不好。所以这两个阁臣也一致叫好,对这种处理方法交口赞誉。
不过他们给黄石面子不意味黄石给他们面子,黄石冷冷地说道:“末将身为同知都督,就是被宁前道节制也没有什么,但敢问三位大人,如果主事、佥事、通判也和末将意见相左,末将又该如何自处?”
虽然不合规矩,但给黄石一点权力也没有什么说不过去的,冯铨一笑道:“自然是以黄将军为主。”
黄石马上紧跟着追问了一句:“冯大人明鉴,如果下面的官员借口奉了宁前道的命令,拒绝服从末将,怎么办?”
这仗要面对地是努尔哈赤亲自统帅的后金大军,黄石首先怕地方的文官给他扯后腿,搞得战不能战,守不能守;其次因为他自从拜访过熊廷弼后变得信心百倍,觉得平定后金也就三、四年的功夫了,所以黄石不太希望袁崇焕上台来给这个进程增加变数,希望能在最后时刻剥夺袁崇焕上台的机会。
黄石偷偷回忆了一下:阎鸣泰的计划是用三个协布防整个宁远筑垒地区,朝廷根据阎鸣泰地方略,禁止从觉华等宁远外围据点作任何撤退。宁前道袁崇焕能指挥灵便的只有宁远堡地守卫部队,最终整个宁远堡垒群还是被努尔哈赤扒成了宁远一座裸城。宁远大捷确实斩首二百余具。但除了袁崇焕的直辖部队外,宁远地区的关宁军不仅在觉华被全歼四个营七千人,其他各协合计还报了一千战兵阵亡。
黄石默默的想:“当然,按照关宁铁骑的标准这确实能算是大捷了……可怜的袁崇焕后来被这帮垃圾坑了两次,第一次罢官、第二次千刀万剐,我不让他上台也是为了他好。”
这次黄石打算把所有的兵力都收缩回宁远堡内,多余地物资统统烧掉。即使是这样损失也会比历史上小,而且集中了三个协地兵力加上长生军。说不定真有机会重创后金军。关宁军喜欢凭借火器打“不接触战争”,那让长生军上去拼命,他们在后面放放炮总该行吧。
不过内阁也坚决地不打算再退后了,顾首辅更是气得吹胡子瞪眼:“要按黄将军这个说法,就是巡抚和经略的命令也没有你地命令有力了?真是岂有此理!”
黄石觉得自己并没有破坏“大小相制”的规矩,也没有要求人事任免这样的大权,所以就顽强地继续争辩下去:“皇上。微臣只是希望宁前道能暂时配合臣的军令,毕竟臣已经打了五年仗了,一旦建奴稍退,臣就绝不再对宁前道说一个字的命令。”
想不到顾秉谦、丁绍轼闻言纷纷冷笑,他们嗤笑着讽刺道:“匹夫之勇,便打一百年又有什么用?”
“皇上……”
“够了,”天启打断了黄石地话,这时太监送上来天津卫的海船报告。天启翻看一会儿,就叫递给后面的魏忠贤,让他安排海运问题。处理完了海船的问题,天启直截了当地问道:“黄将军说说打算到了宁远怎么做吧,还有,能给朕什么保证吧。”
在黄石的概念里。关外除了宁远堡和觉华岛再无有价值的堡垒,其他诸堡垒不过是浪费钱财而已,实际上他甚至认为只修觉华一堡就够了。黄石向天启讲述了他的计划:
另一个阁臣冯铨看到场内气氛剑拔弩张,却也不愿意大家就这么打起来,他赶快跳出来圆场:“皇上明鉴,以臣之见,但凡遭遇军务,可以让宁前道和黄将军自行商量,黄将军和宁前道都是同僚,老臣相信他们自然会各退一步、以和为贵。”
冯铨的“各退一步、以和为贵”的主意本来就和顾秉谦的意思相符,丁绍轼也觉得黄石圣眷正隆,不给他一点儿面子也不好。所以这两个阁臣也一致叫好,对这种处理方法交口赞誉。
不过他们给黄石面子不意味黄石给他们面子,黄石冷冷地说道:“末将身为同知都督,就是被宁前道节制也没有什么,但敢问三位大人,如果主事、佥事、通判也和末将意见相左,末将又该如何自处?”
虽然不合规矩,但给黄石一点权力也没有什么说不过去的,冯铨一笑道:“自然是以黄将军为主。”
黄石马上紧跟着追问了一句:“冯大人明鉴,如果下面的官员借口奉了宁前道的命令,拒绝服从末将,怎么办?”
这仗要面对地是努尔哈赤亲自统帅的后金大军,黄石首先怕地方的文官给他扯后腿,搞得战不能战,守不能守;其次因为他自从拜访过熊廷弼后变得信心百倍,觉得平定后金也就三、四年的功夫了,所以黄石不太希望袁崇焕上台来给这个进程增加变数,希望能在最后时刻剥夺袁崇焕上台的机会。
黄石偷偷回忆了一下:阎鸣泰的计划是用三个协布防整个宁远筑垒地区,朝廷根据阎鸣泰地方略,禁止从觉华等宁远外围据点作任何撤退。宁前道袁崇焕能指挥灵便的只有宁远堡地守卫部队,最终整个宁远堡垒群还是被努尔哈赤扒成了宁远一座裸城。宁远大捷确实斩首二百余具。但除了袁崇焕的直辖部队外,宁远地区的关宁军不仅在觉华被全歼四个营七千人,其他各协合计还报了一千战兵阵亡。
黄石默默的想:“当然,按照关宁铁骑的标准这确实能算是大捷了……可怜的袁崇焕后来被这帮垃圾坑了两次,第一次罢官、第二次千刀万剐,我不让他上台也是为了他好。”
这次黄石打算把所有的兵力都收缩回宁远堡内,多余地物资统统烧掉。即使是这样损失也会比历史上小,而且集中了三个协地兵力加上长生军。说不定真有机会重创后金军。关宁军喜欢凭借火器打“不接触战争”,那让长生军上去拼命,他们在后面放放炮总该行吧。
不过内阁也坚决地不打算再退后了,顾首辅更是气得吹胡子瞪眼:“要按黄将军这个说法,就是巡抚和经略的命令也没有你地命令有力了?真是岂有此理!”
黄石觉得自己并没有破坏“大小相制”的规矩,也没有要求人事任免这样的大权,所以就顽强地继续争辩下去:“皇上。微臣只是希望宁前道能暂时配合臣的军令,毕竟臣已经打了五年仗了,一旦建奴稍退,臣就绝不再对宁前道说一个字的命令。”
想不到顾秉谦、丁绍轼闻言纷纷冷笑,他们嗤笑着讽刺道:“匹夫之勇,便打一百年又有什么用?”
“皇上……”
“够了,”天启打断了黄石地话,这时太监送上来天津卫的海船报告。天启翻看一会儿,就叫递给后面的魏忠贤,让他安排海运问题。处理完了海船的问题,天启直截了当地问道:“黄将军说说打算到了宁远怎么做吧,还有,能给朕什么保证吧。”
在黄石的概念里。关外除了宁远堡和觉华岛再无有价值的堡垒,其他诸堡垒不过是浪费钱财而已,实际上他甚至认为只修觉华一堡就够了。黄石向天启讲述了他的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