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六节妙计
��。
“黄将军一年从朕这里拿五万两军饷,每几个月就有一次捷报,这就叫不近常理了么?难道定要黄将军一年向朕讨数百万两军饷,然后每仗必败。每败必大败。每大败必损兵折将数十万,才叫近常理么?!才应当委以重任。依为干城么?”天启越说越怒,声调也愈发的高亢起来,他咬牙切齿地冲着魏忠贤戟指大骂道:“怎么会有吴穆这样的糊涂蛋啊,你这老狗举荐的都是什么人啊?”
扑倒在地的魏忠贤放声嚎啕:“老奴罪该万死。”
一边的司礼监秉笔太监连忙又把另一份准备好了的奏章呈上,同时高声唱道:“文渊阁大学士、辽东经略孙先生也有密本呈奏。”
“你早就该死了!”皇帝扔下一句狠话,然后暂时放过了魏忠贤,气哼哼地抖手打开孙承宗地奏章看了起来。天启这次越看越郑重,最后缓缓地踱回御座上坐稳。过了片刻,皇帝把手支在了额头,把奏章又翻了回去从头再看了起来。
看完以后天启抬起头,看见魏忠贤还在地上趴着不敢动,脑门处还有一片血迹,心里顿时就升起些许歉意:“你们,去把魏卿家扶起来。”
皇帝现在心里已经是有数,料定魏忠贤是看过了两份奏章后才安排呈递上来的。皇帝虽然对自己刚才不分青红皂白地痛骂魏忠贤有点后悔,但他当然不能对一个家奴公开道歉,所以就换了一种口气:“吴穆实心任事,还是很忠心的。”
“不过……”天启看了孙承宗的奏章后心里已经犹豫起来了。他刚刚才把吴穆痛骂了一顿,现在如果立刻就反过来说黄石不好,不仅在太监们面前大大地丢面子,就是自己也不能说服自己。
“万岁爷英明。吴穆见识浅薄,胡言乱语,但老奴以为,他还是忠心耿耿的。”魏忠贤虽然不能控制孙承宗上什么奏章,但是他绝对能控制天启阅读这份奏章时地心情,虽然他没有胆子在天启面前骂孙承宗,但他绝对敢拿吴穆当靶子——然后指着和尚骂秃驴。
“哦?”天启听魏忠贤地意思似乎是觉得自己说得很对。他也是精神一振:“你说说看。”
魏忠贤已经从地上爬起来了,心中正暗自得意于自己把这两封奏章呈上去的顺序安排得妙。如果反过来往上递的话,魏总经理估计朱董就会将信将疑,而吴穆那封就成趁热打铁了。虽然吴穆要搞政治自杀——大概是因为太忠诚了吧?但魏忠贤丝毫没有陪他倒霉的念头,何况黄石这样的奥援很重要,魏忠贤也自认为能把这个武夫控制得牢牢的。
“老奴以为,黄将军弃小不取,必有大图……”魏忠贤早就事先想好了说辞。他对天启解释说,黄石这么廉洁是为了未来地世袭封地。等到平定辽东以后,黄石就算封不了万户侯,那只要他打得胜仗多、功劳大,那黄石硬说手下每个军户都有十几个男丁,每户都要分一百亩、甚至一百五十亩土地也不是不可以。何况辽东从来都是地广人稀,现在东北那旮旯的五百多万辽民也被野猪皮杀得只剩几十万了,到时候就是许了黄石每户一百亩也没有什么文官会说什么。
明帝国地体制是军屯、民田、王府三套。如果是内地的王爷或者锦衣卫什么地,封地多少只是一个发钱地标准。比如万历皇帝赐给他的爱子福王二百万亩土地,那意思就是地方官每年要按朝廷标准——比如每亩一厘银给福王几万两银子(张居正还定过每亩地给宗室和锦衣卫半厘银),宗室和世袭锦衣卫军官并没有权利转卖土地或者统治土地上地农民。
但黄石作为边军将领、世袭的辽东大军头,虽然也没有权利转卖土地(因为这是国家地军屯),但土地上所有的军户都不缴国税而是缴军粮。这个军粮也是交给黄石和他的子孙
“黄将军一年从朕这里拿五万两军饷,每几个月就有一次捷报,这就叫不近常理了么?难道定要黄将军一年向朕讨数百万两军饷,然后每仗必败。每败必大败。每大败必损兵折将数十万,才叫近常理么?!才应当委以重任。依为干城么?”天启越说越怒,声调也愈发的高亢起来,他咬牙切齿地冲着魏忠贤戟指大骂道:“怎么会有吴穆这样的糊涂蛋啊,你这老狗举荐的都是什么人啊?”
扑倒在地的魏忠贤放声嚎啕:“老奴罪该万死。”
一边的司礼监秉笔太监连忙又把另一份准备好了的奏章呈上,同时高声唱道:“文渊阁大学士、辽东经略孙先生也有密本呈奏。”
“你早就该死了!”皇帝扔下一句狠话,然后暂时放过了魏忠贤,气哼哼地抖手打开孙承宗地奏章看了起来。天启这次越看越郑重,最后缓缓地踱回御座上坐稳。过了片刻,皇帝把手支在了额头,把奏章又翻了回去从头再看了起来。
看完以后天启抬起头,看见魏忠贤还在地上趴着不敢动,脑门处还有一片血迹,心里顿时就升起些许歉意:“你们,去把魏卿家扶起来。”
皇帝现在心里已经是有数,料定魏忠贤是看过了两份奏章后才安排呈递上来的。皇帝虽然对自己刚才不分青红皂白地痛骂魏忠贤有点后悔,但他当然不能对一个家奴公开道歉,所以就换了一种口气:“吴穆实心任事,还是很忠心的。”
“不过……”天启看了孙承宗的奏章后心里已经犹豫起来了。他刚刚才把吴穆痛骂了一顿,现在如果立刻就反过来说黄石不好,不仅在太监们面前大大地丢面子,就是自己也不能说服自己。
“万岁爷英明。吴穆见识浅薄,胡言乱语,但老奴以为,他还是忠心耿耿的。”魏忠贤虽然不能控制孙承宗上什么奏章,但是他绝对能控制天启阅读这份奏章时地心情,虽然他没有胆子在天启面前骂孙承宗,但他绝对敢拿吴穆当靶子——然后指着和尚骂秃驴。
“哦?”天启听魏忠贤地意思似乎是觉得自己说得很对。他也是精神一振:“你说说看。”
魏忠贤已经从地上爬起来了,心中正暗自得意于自己把这两封奏章呈上去的顺序安排得妙。如果反过来往上递的话,魏总经理估计朱董就会将信将疑,而吴穆那封就成趁热打铁了。虽然吴穆要搞政治自杀——大概是因为太忠诚了吧?但魏忠贤丝毫没有陪他倒霉的念头,何况黄石这样的奥援很重要,魏忠贤也自认为能把这个武夫控制得牢牢的。
“老奴以为,黄将军弃小不取,必有大图……”魏忠贤早就事先想好了说辞。他对天启解释说,黄石这么廉洁是为了未来地世袭封地。等到平定辽东以后,黄石就算封不了万户侯,那只要他打得胜仗多、功劳大,那黄石硬说手下每个军户都有十几个男丁,每户都要分一百亩、甚至一百五十亩土地也不是不可以。何况辽东从来都是地广人稀,现在东北那旮旯的五百多万辽民也被野猪皮杀得只剩几十万了,到时候就是许了黄石每户一百亩也没有什么文官会说什么。
明帝国地体制是军屯、民田、王府三套。如果是内地的王爷或者锦衣卫什么地,封地多少只是一个发钱地标准。比如万历皇帝赐给他的爱子福王二百万亩土地,那意思就是地方官每年要按朝廷标准——比如每亩一厘银给福王几万两银子(张居正还定过每亩地给宗室和锦衣卫半厘银),宗室和世袭锦衣卫军官并没有权利转卖土地或者统治土地上地农民。
但黄石作为边军将领、世袭的辽东大军头,虽然也没有权利转卖土地(因为这是国家地军屯),但土地上所有的军户都不缴国税而是缴军粮。这个军粮也是交给黄石和他的子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