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节
�的话来说,宁可无才,不可无德——当然谢良钰远没有到“无德”那么夸张的地步,只是老人家觉着他尚须考量,毕竟他是见过明寅铖,知道谢良钰那一番有关于沿海倭患的话的,以他的身份来说,能对天下局势有着那样的见解,实属不易,决不能等闲视之。

  叶老几乎能够肯定,自己这个年轻的弟子,将来定然会进入大齐国的权力中心,哪怕不说登阁拜相,至少也是高官显赫,不会比自己的儿子差。

  殊不知是福是祸……作为一个先天下之忧而忧的清流派读书人,他能做的也只是尽量将这个弟子的路掰正,努力让他拥有一颗济世救民的心,多为家国社稷做些好事吧。

  奋斗的时间总是过得很快,谢良钰一心学业,几乎到了走火入魔的地步,每日除了饮食睡觉,就是手不释卷,连吃饭的时候都常常要捧着一本书,或在脑海中的书库里学习,只有在偶尔得空的时候才会对小生意做得如火如荼的梅娘稍作指点,夫妻两人个子忙着自己的事业,没怎么觉着,时间便过去了三个月。

  安平城,已是入冬了。

  大齐元和三十年冬月廿七,位于运河沿岸的平州府安平县,迎来了今年冬天的第一场雪。

  百绣布行的老板娘刚刚接了一个大单,临到过年,各家各户都开始筹办新衣裳,哪怕是不怎么宽裕的人家,辛苦了一年,也会扯上两尺布,不拘做件小衣还是系在腰间,总之,是要热热闹闹地给新年讨个好彩头,过好这个年。

  因此这两天布行的生意很不错,劳累了一年的人们熙来攘往,多数脸上都挂着幸福满足的微笑——这一年安平的权力阶层发生不少事,可那又与升斗小民们有什么干系呢?总之,这地方兴许是名字取得好,既不用担心鞑子犯边,也从未有过倭寇侵扰,向来平安富庶,新上任的县太爷也体谅民情、治理周到,如今到得年底,许多人手上都攒下了几个钱。

  老板娘哼着歌儿,随手抚平新进的一批蓝染布上微不可察的褶皱,目光一转,眼前忽然一亮。

  布行大门口正相携走来一对小夫妻,着实是亮眼——那两人都生得俊俏,男的修长挺拔,虽有些清瘦,可面容英俊、气度不凡,瞧着便一副浊世佳公子的模样,而挽着他手臂的小娘子也美丽明艳,挽着妇人髻,一身朴实但干净的蓝色长裙,腕间两个清亮亮的银镯叮当作响,一双大眼睛灵动得很,一与老板娘对上,未语便先笑起来。

  “宋大嫂,您忙着呐!”

  老板娘宋陈氏也笑盈盈地迎上去,她与这小娘子相熟——她家在不远处开了家小小的卤味馆,那味道,啧,真是他们安平一绝,几天不吃,便叫人想得慌。

  谢氏卤味其实也刚开业没几个月,可名声打得快又响亮,如今,常来安平的客商们许多都被那里的味道迷住,每次船靠岸,都要急吼吼地打发人去买些酱肉鸭脖的回来下酒。宋陈氏住得近,靠着地利之便,三天两头地前去光顾,她性子爽利,很快与那一手好厨艺的小娘子熟识起来,两人时常来往,也算是“闺中密友”了。

  这两个人,自然就是好容易空出时间,一起出来采购年货的谢良钰和洛梅娘了。

  梅娘和那宋大嫂在这一带街坊里相处最好,两边生意都不忙的时候,便时常凑在一处,做做绣活儿聊聊天。女人们在一起闲聊,无非就是些家长里短的事,话题时常围绕着男人孩子,宋大嫂由此也知道了谢良钰正在用功读书,准备下场参加明年科考的。

  刚开始的时候,宋大嫂对小姐妹的相公颇不以为然:她年纪大,成亲好些年了,大儿子都已经七八岁,是和虎子相仿佛的年纪,看着梅娘这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