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82.第282章 臣举荐一人
�访拿惩治各府州县带头闹事者,以警众安民,只有这样做,才能使百姓害怕国家法律的惩治,消灭将来有可能发生的变乱。
査瑜看完之后,起身恭恭敬敬地将奏折还回,脑中却一时间想了很多。
这王鸿绪王大人,是皇上十分亲信的臣子。但凡他呈上来的奏折上,只写“密奏。臣王鸿绪谨奏”字样,不写官衔,所有公式套语完全不用。因他在京城做官,对财经事务比较感兴趣,又长期做工部尚书和户部尚书,所密奏的大都是北京官员的情况,以及关于钱粮、马政、铸钱、盐政等财政经济事务。
査瑜心知,皇上派遣亲信探听消息,起初所派的都是大臣,人数极为有限,并一再叮嘱不可让人知道。在给王鸿绪的亲笔上谕中说:“京中地可闻之事,卿密书奏折,与请安封内奏闻,不可令人知道。倘有泄漏,甚有关系,小心,小心。”
王鸿绪大人受到皇帝委托,保证绝对不敢泄漏。在密折中说:“臣一介竖儒,历蒙圣恩简擢,毫无尺寸报效,愧悚无地。兹于十三日卯刻入直内廷,恭接御批并封内密谕,其时蔡查二臣未曾到。臣虔开默诵,不胜感激惶悚之至。伏念臣至愚昧,何足此数,乃仰荷天恩,破格密加委任,惟有竭尽犬马,力矢忠诚,以仰报圣恩于万一。至蒙恩谕谆诲,虑臣稍露风声,关系甚大,臣益感而欲泣,永永时刻凛遵,三缄其口,虽亲如父子兄弟,亦决不相告,自当慎之又慎,以仰副天心委任之至意也。自后京中可闻之事,臣随时于恭请圣安帖内缮写小折,密达御览。缘系特奉密旨事宜,理合奏复。谨奉。”
王大人的忠心自不必说,想来所奏江浙等地百姓开展了夺粮斗争之事,也确有其事!那么……皇上急急将他召回的原因,也就不言而喻,定是为了此事想要征询他的意见,他该如何回复呢?
“澹远!”
“臣在!”
康熙帝亲切地称呼声,打断了査瑜的沉思。他右手下垂,屈左膝,上身微微前倾,面向正值盛年的康熙帝。
帝问:“有何看法?”
査瑜知道康熙帝真正想问的,是“有什么解决的方法”?他想了下,正色答道:“臣举荐一人!”
帝又问:“何人?”
“陈鹏年!”
帝微皱眉道:“他不是被朕罚去武英殿修书了吗?”
査瑜回道:“知人善用,方为驭下之策。陈鹏年在江宁知府任内,因不忍朝廷追加江宁田赋,而被削职入狱,还险些丢了性命。是皇上仁厚惜才,只将他罚去修书。臣举荐此人,皆因此人数年为官清廉,政绩卓越,且听断成神,为民伸张正义,深受江浙百姓赞誉。安抚百姓,非他莫属!当然,还需为他另配一名武官随行,方较为稳妥。”
康熙帝起身,负手踱步,思忖良久,方问:“依卿之间,朕派十四皇子随行,可好?”
“不妥!”
査瑜断然否决,拜倒答:“一者,皇子身份贵重;二者,若让十四皇子任由陈鹏年调遣,恐其畏首畏尾,适得其反。”
帝颔首,显然对派谁同行一时犹豫不下。
査瑜忙道:“臣斗胆,自动请缨!”
“你?”
康熙帝目光望来,若有所思。片刻后,调侃道:“怎么?在军营里把心待野了,还没收回来吗?”
“皇上!杀鸡焉用牛刀?十四皇子乃是大将之才,江浙之乱,有臣和陈鹏年二人�
査瑜看完之后,起身恭恭敬敬地将奏折还回,脑中却一时间想了很多。
这王鸿绪王大人,是皇上十分亲信的臣子。但凡他呈上来的奏折上,只写“密奏。臣王鸿绪谨奏”字样,不写官衔,所有公式套语完全不用。因他在京城做官,对财经事务比较感兴趣,又长期做工部尚书和户部尚书,所密奏的大都是北京官员的情况,以及关于钱粮、马政、铸钱、盐政等财政经济事务。
査瑜心知,皇上派遣亲信探听消息,起初所派的都是大臣,人数极为有限,并一再叮嘱不可让人知道。在给王鸿绪的亲笔上谕中说:“京中地可闻之事,卿密书奏折,与请安封内奏闻,不可令人知道。倘有泄漏,甚有关系,小心,小心。”
王鸿绪大人受到皇帝委托,保证绝对不敢泄漏。在密折中说:“臣一介竖儒,历蒙圣恩简擢,毫无尺寸报效,愧悚无地。兹于十三日卯刻入直内廷,恭接御批并封内密谕,其时蔡查二臣未曾到。臣虔开默诵,不胜感激惶悚之至。伏念臣至愚昧,何足此数,乃仰荷天恩,破格密加委任,惟有竭尽犬马,力矢忠诚,以仰报圣恩于万一。至蒙恩谕谆诲,虑臣稍露风声,关系甚大,臣益感而欲泣,永永时刻凛遵,三缄其口,虽亲如父子兄弟,亦决不相告,自当慎之又慎,以仰副天心委任之至意也。自后京中可闻之事,臣随时于恭请圣安帖内缮写小折,密达御览。缘系特奉密旨事宜,理合奏复。谨奉。”
王大人的忠心自不必说,想来所奏江浙等地百姓开展了夺粮斗争之事,也确有其事!那么……皇上急急将他召回的原因,也就不言而喻,定是为了此事想要征询他的意见,他该如何回复呢?
“澹远!”
“臣在!”
康熙帝亲切地称呼声,打断了査瑜的沉思。他右手下垂,屈左膝,上身微微前倾,面向正值盛年的康熙帝。
帝问:“有何看法?”
査瑜知道康熙帝真正想问的,是“有什么解决的方法”?他想了下,正色答道:“臣举荐一人!”
帝又问:“何人?”
“陈鹏年!”
帝微皱眉道:“他不是被朕罚去武英殿修书了吗?”
査瑜回道:“知人善用,方为驭下之策。陈鹏年在江宁知府任内,因不忍朝廷追加江宁田赋,而被削职入狱,还险些丢了性命。是皇上仁厚惜才,只将他罚去修书。臣举荐此人,皆因此人数年为官清廉,政绩卓越,且听断成神,为民伸张正义,深受江浙百姓赞誉。安抚百姓,非他莫属!当然,还需为他另配一名武官随行,方较为稳妥。”
康熙帝起身,负手踱步,思忖良久,方问:“依卿之间,朕派十四皇子随行,可好?”
“不妥!”
査瑜断然否决,拜倒答:“一者,皇子身份贵重;二者,若让十四皇子任由陈鹏年调遣,恐其畏首畏尾,适得其反。”
帝颔首,显然对派谁同行一时犹豫不下。
査瑜忙道:“臣斗胆,自动请缨!”
“你?”
康熙帝目光望来,若有所思。片刻后,调侃道:“怎么?在军营里把心待野了,还没收回来吗?”
“皇上!杀鸡焉用牛刀?十四皇子乃是大将之才,江浙之乱,有臣和陈鹏年二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