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节
�我随夫家来京城不久,听说这报恩寺久负盛名,就过来拜佛,却……”

  说到这里她停顿了下,微微摇了摇头,剩下的话并没有说完,一脸失望之情。

  卢青桑道:“我与夫人有同感,不过这报恩寺倒有一样好的,它的楹联都写的十分有禅意。”

  夫人笑道:“是了,我听一位师父说有些楹联是了空大和尚写的。”

  能称得上“大”的,必定是德高望重的大禅师,卢青桑在寺庙内也看到过了空大和尚的石碑。

  当年太/祖皇帝要让了空做报恩寺的住持,了空志在天下,悄悄离去,在民间云游数十年,帮助贫困百姓,后来在福建某寺圆寂,太宗皇帝让人把他的舍利子带回了报恩寺。

  闲聊几句,就排到卢青桑,卢青桑告辞了这位夫人,与元宝进了斋堂。

  两人点了东坡肉、素鸡,以及两碗素面。东坡肉从外形几乎可以达到以假乱真的地步,但只做到了形似,味道还是冬瓜的味道。素鸡出乎卢青桑的意料,鸡肉用了豆干代替,但里面有鲜蘑调味,所以味道非常鲜美,总体来说,还行。

  吃过斋饭,两人从报恩寺出来。卢青桑有些疑惑,报恩寺香火旺,人流多,为何山门外连一个摆摊的人都没有,庙会的形成最开始不就是跟寺庙有关吗?

  两人没有乘坐马车,步行散步,一直走了两公里路才看到有摆摊子卖米糕的老大爷。卢青桑买了两块米糕,问道:“大爷,为什么没有人在报恩寺山门外摆摊呢?”

  老太爷一边拿油纸给她包米糕,一边说:“那里是报恩寺的地方,寺里的和尚不让摆。”

  卢青桑道:“怎么山门外也是报恩寺的地了?”

  老太爷随时一指,“这一带的田地,入目所及,除了皇家的之外,都是报恩寺的土地,国朝自建国以来,每代皇帝都有赏赐土地给报恩寺。我那小儿子就是在报恩寺当了小沙弥。”

  语气中竟有一股自豪在里面。

  卢青桑:“……”

  能进报恩寺当和尚难道就是古代版的铁饭碗么?

  其实她今天来报恩寺还有一个重要的想法,就是打算趁着各种就节日佛诞日庙会活动,来此练个摊,一则多挣点银子,二则为食店打个广告。

  现在看来也都不必了。

  在现代摆摊子有诸多限制,甚至要跟城管打游击战,没想到在古代,问题还是一样多呀。

  京城的冬天分外冷,有太阳时还好,太阳西移,渐渐起风了,就开始冷起来。卢青桑与元宝身上穿着棉衣还是觉得冷,索性去城里一家皮毛铺子,定做了两件皮裘。

  李白诗中有云:“五花马,千金裘。”

  可见裘衣的贵重,卢青桑定做了两件皮裘,就花了近五十两银子,就还是其中比较便宜的,紫貂是最贵的,说是千金也不为过。

  元宝一个劲地说:“姐姐,太贵了,就买一件算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