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2回、此世浮心须消转,藏剑回望旧江南
��溜转在椅子上吃力地转了一圈终于能动了,却再也不敢多嘴,而梅振衣长出一口气。恢复了正常。

  这一幕让梅振衣大开眼界。他第一次看见诸多的仙家高人如此相互试法。这些人本身无冤无仇也没什么冲突,并没有直接相斗。而是以这样一种方式互相印证境界高下。梅振衣虽已有大成真人修为,刚才却几乎被逼的开不了口,看来境界还是差的很远啊。

  仙家高人之间辩论事情,自然不会像街头小混混那样抡着板砖去群殴,也不会像菜市场的泼妇一样吵得面红耳赤。如果说是斗法,刚才也算是一场斗法吧,由提溜转引发。悟道掌门已经离座而起来到大厅中央,向左右拱手道:“有客远来,若想切磋印证,也是丹霞峰上一大盛事!但话还没说完,诸位何必着急呢?”

  这时宝锋真人开口了:“掌门,我看就让梅真人与我三位师弟相坐而论吧。”他在丹霞派地辈份很高,修为也是数一数二,其它人也都没有反驳。

  梅振衣向着丹霞三子施礼道:“三位道友,刚才有些误会,我问诸位错在何处?其实是想问,你们当日所行真的是在报恩吗?”

  这一句话仿佛是问进了丹霞三子的心里,秀峰长老长叹一声:“梅真人说的对,我们三人不是在报恩,反而愧对恩公。”

  这一问一答另有内情,原来徐敬业起兵反叛之后,朝廷下旨追削英国公徐懋功爵位,推碑平冢。而徐敬业兄弟兵败身死,全家受诛,只有一支堂亲因为宁死不从叛军,这才保留下一点血脉。可怜当年英国公忠勇百战之功,身后却落得这个下场,否则就算子孙不能继承家业,也不至于连祖先都给连累了。

  听见叹息,梅振衣又道:“那我可以再问那一句了,三位错在何处啊?”他又把话给转了回来,此时却显得不是那么逼人了。

  巍峰长老道:“我等也是被旧恩挟持,守当年之诺,见英国公信物无可奈何,自从菁芜山庄一别之后,便回山清修没再理会徐敬业之事。”

  临峰长老道:“进退为难纠缠于此,对我等修行亦不利,劫数自受。”

  梅振衣:“临峰长老此言差矣,修行劫数,是修行人自己地事,自承自受,并不能因此取代世间行事之道。我们并不是天地间孤独一人。世间事,有世间律法,可是世间律法管不到三位这般高人;修行事,有修行戒律,但听方才悟道掌门之言,丹霞派也管不到这件事。如此以往,非世间之福,更非我辈之福。”

  临峰长老:“我听明白了。梅真人并非为问罪而来,而是为修福而来,愿闻其详。”

  梅振衣:“之所以登门拜访,其实是因为我一直在想,如何不让同样的事情重演?我辈修为再高,但总有亲近家人与仙道无缘。……我修为低微,不是三位长老的对手,假如我因此去挟持你们在世间的亲友子孙。又当如何呢?其实你们也阻止不了!就算三位修行日久,已无尘缘牵绊,但世间修行高人并非人人如此。”

  临峰长老:“梅真人有些多虑,修行高人求仙道超脱,就算有冲突。也不会无缘无故牵涉无辜之人,当日之事是特例。”

  梅振衣摇了摇头:“无缘无故?但假如有缘有故呢?比如当日之事,你们为恩情承诺所挟持,但不该挟持我的家人。这种事。不应有借口!……假如有人这么做,我等再高的修为也防不胜防,就算事后能上门理论或者出手报仇,又有什么意义呢?对修行人来说,无所得,反受劫数所累,而所失者已失!……刚才听各位口占诗诀,已说明了这番事后地道理。那为什么不解决事前之事呢?”

  临峰长老:“哦,梅真人有何妙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