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八章养殖业抬头
�应过来,所以不管是养长毛兔,还是其它家禽家畜,只要肯干,赚钱都没问题。

  等到农村的养殖户多了,才会慢慢发生一些意外。

  比如兔毛价格太幅度下降,比如农产品出售困难等等,说到底,无非是供应方一下子产量太高,超过市场的负荷了。

  等其它行业跟上来,老百姓收入高了,需求变大,这个市场又平衡了。

  “那你说我弄个畜牧场养猪有没有问题?”杨桂芳见女儿这样说,连忙问道。

  这件事夫妻俩以前就商量过,只是一时定不下来。

  “当然没问题。”对于妈妈的执着,周桃也没打算反对。“只是会比较辛苦,你量力而行就好。”

  现在建小弄养猪场,用传统的方法饲养,问题不大。

  如果因此提前催生出大量的饲料工厂,让养殖方法发生变化,猪肉肉质大幅度下降,这是她不愿意看到的。

  “那行,如果找到合适的地方,我再跟你说。”杨桂芳笑着叫道。

  没有养殖场地,一切是空话,必须等找到才行。

  自家边上这点空地,肯定不行。

  她也不想因为养猪,把家弄得臭烘烘的,女儿辛苦造了这么漂亮的房子,不能给她丢脸。

  “行。”周桃肯定地回答。

  一家人随意说了些家里的杂事,因为难得团聚在一起,所以气氛一直很温馨。

  电视里这时候在放广告和新闻,所以大家的兴趣就少了些。

  吃过午饭,收拾完屋里,见电视依然没有好节目,杨桂芳就让小满放录音机来听。

  知道妈妈的喜好,他放了一盘《梁祝》的磁带。

  当进入草桥结拜这段时,杨桂芳跟着哼唱起来。

  其实收音机偶然也会放戏曲片段,只是声音效果差,有时候运气不好,打开时已经唱到尾声了。

  不像现在,想听哪里就哪里,太方便了。

  杨桂芳把上午宰好的鸡和鹅,装在脸盆里拿出来,放在客厅的茶几上,边听戏边清理它们身上的绒毛。

  以往一个人在家做这些事,多少有些枯燥,必须开着收音机才行。

  现在有女儿陪自己,还能听戏,就有趣多了。

  “对了,听说越剧团现在在招人,隔壁村有个小姑娘,已经被录取了。”杨桂芳又说起这个消息。“村里还有人带着小孩子去报名呢!可惜人家看不上——”

  她们这一代人,听得最多的是样板戏和越剧,当年村子里还有人组织排戏,可惜她没有机会参加。

  现在自己的孩子有机会学唱戏,他们也愿意给这个机会。

  “学唱戏太辛苦,没必要的话,还是算了。”周桃想了想,并不支持家长这样做。

  倒不是有偏见,主要是越到后面,听戏曲的人越少。

  很多这时候学唱戏的人,到后面几乎没机会登台表演,只能在人家有红白喜事时,站在路边唱。

  更多的人重新选择职业,当个普通的工薪阶层,浪费了这些年的苦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