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公元1975年2月4号。农历甲寅年戊寅月辛巳日,腊月廿四日。立春。  19点36分,辽宁海城、营口附近生73级大地震。此次地震,北到黑龙江的嫩江、牡丹江,南至江苏省的宿迁,西达内蒙古的五原镇、陕西省的西安市,东线越出国境线至朝鲜境内,有感半径达1ooo公里。  作为紧邻渤海湾,与辽宁只隔着一个渤海湾的s省惠北地区,震感强烈,当地的土坯房承受不住,开裂、倒塌无数。  腊月廿五早晨,天未大亮,寒风凛冽,雪花纷纷。  泰平镇卫生院小广场上,错落地搭起了十几个帐篷,两盏高悬的路灯仍旧亮着,着苍白的光。一片寒冷苍茫中,只有食堂门口冒着腾腾的热气,给这个灾后寒冷的早晨,添了些生气。  八岁的小秋歪着身子踮着脚,往队伍前头看过去,前头还有三四个人,就快排到她了。  为了给早产的娘打一份病号饭,她已经站在这腊月的寒风里排了半个多小时的队了,脸颊都冻得通红紫了。手脚最初还觉得疼,这会儿都冻木了,根本没了知觉。  当她捧着一碗玉米糊糊两个窝窝转回来时,与她娘住在同一个帐篷里的王奶奶家的玉华婶子快步迎上来,接过她手中的碗,顺手塞了一个灌了热水的输液瓶在她的手里:“哎,小秋快进来,冻坏了吧?赶紧捧着这个捂捂……”  王奶奶是阑尾炎来卫生院住院的,前一天刚做了手术,就赶上了地震,不能回家,只能与早产的小秋娘住在一个帐篷病房里。  小秋心里一暖,笑着道了谢,握着瓶子来到王奶奶跟前,把瓶子塞进了王奶奶的被窝。  王奶奶就道:“你婶子让你暖手的……”  小秋则笑嘻嘻道:“我蹦跶两下就暖过来了,这瓶子您捂着些,一会儿来吊水还得用它暖和手呢!”  王奶奶满眼欣赏赞叹,觑着眼看见了小秋脸上的冻伤,连忙出声提醒自家儿媳妇:“玉华啊,我看这孩子的脸是冻了,不趁这会儿搓一搓拔出寒气来,真烂成疮,可是要坐疤地!小闺女的脸最要紧,留了疤可就毁了这么俊的孩子了……要不,你去门口挖点儿雪来……”  玉华婶子脆生生应了,就要出门挖雪,却被小秋拦住:“婶子先别忙,我先叫我娘吃饭……等会儿我自己去!”  王奶奶欣赏地笑笑,夸奖道:“这么点儿大的孩子,难得这般懂事啊……”  说着话,婆媳俩对了下目光,都在对方眼中看到了些叹息:这小丫头才八岁,却如此懂事不说,还是个要强的……也不知宋家大闺女这面瓜性子,怎么能生出这么个要强的孩子来!  小秋转回头看看还在沉睡的母亲,再想一想自家那一摊子人,真真还不如个萍水相逢的奶奶婶子,还给了她一片难得的温暖。  她笑着叫一声:“王奶奶……”撑起的笑容却满是苦涩,明明没有掉一滴泪,却让人看来比哭出来更心疼。  王奶奶叹口气,招招手,把小秋叫到跟前,拉着她冻得通红的手轻轻着,柔声道:“孩子啊,别难受了。你娘和你小兄弟能过了这一劫也不定是个好事儿呢,人不都说,大难不死不有后福嘛!”  小秋娘叫宋秀莲,是泰平镇上原来开点心铺子的宋广有的大闺女。宋家的点心铺子开的大,不但镇上有作坊铺子,还将点心铺子开到了县城里。解放后,公私合营成立了县食品厂,继续生产点心,宋广有还当了几年点心厂的厂长。只是好景不长,没几年宋广有就免了职,还撵回了家反思问题。因着之前宋广有主动拥军,结识了些人,捎了话下来,他才得以幸免,没被划为资本家,只是划了个小业主。  即便如此,宋家的日子也不好过。大闺女宋秀莲初中毕业,本来能在县城安排上班,却不得不跟着爹娘回了镇上务农。儿子宋秀程上完高中,品学兼优,却没了继续深造的机会。小闺女宋秀菊同样成绩优异,却也只上到高二……  按说,这么多年都过来了,眼看着形势不那么紧张了,宋家该平安躲过了这场浩劫了,却不想,不知谁揭了宋家的所谓罪行,宋广有老两口被揪着批斗游街,并且打断了宋广有的腿!  上一世,即将临盆的宋秀菊得了信儿,冒险回娘家看望父亲,却在半路因地震滚到公路沟里,早产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