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4章:剥皮揎尸
说这其中珍藏的三具人皮标本,也更是无人问津了。

  甚至在这期间宣德年间,皇上就曾经专门下旨废除了这项‘剥皮揎尸’的酷刑,并且有意的委婉暗示当时的史官,把当年的那段实在有伤风化的记录删减掉。

  等到了明崇祯年间,大明王朝早已经是日落西山大厦将倾,不仅大明政权已经腐败到了骨子里面,而且天灾也是此起彼伏,轮番的肆虐着华夏大地。与此同时,北方的女真部落的铁骑又趁机不时的南下侵犯劫掠,一时间流寇四起盗匪遍地,百姓苦不堪言。

  就在这时,这个方山村附近的贤达乡绅为了保护当地的一方平安,便自发募捐在原来三观楼的基础上重新修建起了一座坚固的寨楼。

  这座寨楼高达十三米,一共五层,不仅垛高墙厚,而且在顶部设立了一座有专人终日值守的钟楼。上面值守的人员一旦发现有什么土匪流寇远远的靠近,便立即撞响巨钟紧急召集附近十里八乡的精壮男子,迅速的进入到寨楼内进行防御战斗。

  不仅如此,他们还又专门清理出了当初史妙真所主持挖掘的那三条暗道,作为特别危急之时的紧急安全通道,以寨楼为中心另外在外围修建了多处的拱卫阵地。

  这样一来,当地的乡民也就能够更加的来去自如,机动灵活的抵御那些外来的入侵,实在不行的时候也能够及时的转入地下或者撤到山中,避免巨大的伤亡尽可能的保存实力,等到敌人退去之后再重新的返回。

  只是在这块石牌上,不知道为什么竟然丝毫的没有提到那三具人皮标本的存在,不知是当初的镌刻之人故意的隐晦不说,还是当时的人们根本就没有真正见到那三具珍藏的人皮标本。

  另外,在这块石牌上不仅清楚的记录了,当初所有募捐人员的名字和各自捐出财物。而且还大致的描述了这座三观楼重建之后,所起到了重大的防御功能,以及它在当时特殊的地标功能。

  其中最有名的一役,那就是在崇祯九年,当地乡民就凭借这座三观楼,顽强的抵御住了三千多流寇的强攻。那一战之中,三千多流寇马匪轮番强攻,当地的乡民凭险固守顽强抵抗三天三夜。

  最后,终于让敌人留下了八百多具尸首仓皇而逃,而本地乡民仅仅死伤三

  五百多人,几乎完全是凭借着自身的力量,抵御住了那些穷凶极恶的武装马匪。

  就此一役,就让重修后的三观楼一战成名,附近的乡民和逃亡的外乡人再次纷纷的涌向此处,寻求三观楼的庇护。很快就聚集了大量的百姓,一时间又是商贾云集,渐渐的又恢复了昔日的繁荣,重新迅速成为了一个人口众多的重镇。

  不仅如此,由于在当时当地极少有什么较为明显的建筑,而这个高达十三米的三观楼也就自然成为了当地的标志性地标,成为了当地百姓内心深处的一个归属性建筑。从此,也就有了城西三观楼的叫法。

  静心在讲述完这第二块石牌上的内容之后,让浪子小心翼翼的把它放了回去,萧清风这才开始讲述起了这最后一块石牌上记载的内容。

  只是这块石牌又跟第二块石牌相隔了二百多年,是清同治四年镌刻的。别看这三块石牌同样都是用的小楷字体,但是明眼人一眼就能看出,这根本不是出自一人之手,绝对就是三个时期的三个不同的工匠所为。

  这第三块石牌主要记录的,就是这座三观楼最后消亡的一段往事。在经过明崇祯年间重修后的三观楼,在当时的冷兵器时代确实起到了强大的防御功能,在一定程度上很好的保护了这一带的百姓商贾,对当地的发展起到了很大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