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十八章 新朝气象
r />   而太康侯张国纪自然就成了一个大忙人,他作为张皇后的生身之父自然成为江南士绅、官员与朝廷沟通的最好途径,现在太康侯府可以说是宾客盈门,大家都提出了自己的诉求并希望太康侯能够帮助解决。

  而太康侯张国纪也是乐在其中,不管这些诉求有多么不合理,但是他都记录下去并转交给几位阁臣、尚书,而且朝廷对他转交的奏本也格外重视,时不时就传来了不少好消息。

  许多在大明朝已经持续了几百年的弊政终于被取消了,比方说凤阳作为天子帝乡,太祖时就要求亲邻好友每年赴京朝见皇帝,这本来就是相当重的负担,但是永乐迁都北京之后凤阳朝见就变得极其困难。

  毕竟从凤阳出发到南京也就是几天时间而已,可是从凤阳出发到北京往往是要走好几个月,但是这样的弊政终明一世始终没有取消,因为这是祖宗家法。

  而到了承天朝情况自然就不一样了,许多在大明朝持续几十几百年的弊政不是被直接取消就是进行了全面改革,只是张国纪翻了翻最近宫中发出的诏书终于明白过来这是怎么一回事,而他对面的户部尚书童屹立更是非常直接地说道:“咱们这位陛下虽然是出身于钟鼎玉食之家,但跟太康侯您一样是会过日子的!”

  太康侯张国纪本来就是苦出身,他很认同刘永锡的这套思路:“没错,就应当这么办,反正朝廷又没收到实际好处,不如官民两便!”

  他现在已经看明白了,本朝取消的一系列弊政实际都是朝廷没收到实际好处的弊政,比方说凤阳父老到京师朝见,如果说洪武时或许有点意义能让太祖皇帝见见老朋友,永乐已经没有任何意义存在。

  但正因为是祖宗家法,所以这样的弊政才持续了两百多年,而承天朝虽然名义是继承了大明王朝的政治遗产,实际却是与创业无异,自然把许多历史积累下来的包袱直接甩掉。

  童屹立作为户部尚书最清楚其中的操作:“确实不如官民两便,我与陛下探讨过国家定都南京之后至少要减少三分之一的虚耗!”

  所谓“三分之一的虚耗”自然是象凤阳父老入京朝见这种朝廷拿不到任何好处,但是对于地方与升斗小民又是天大负担的事项,而且这种情况是比比皆是甚至远远高过了正税。

  但是刘永锡并不准备全部取消全部土贡、杂税,而是抓住几个重点,比方最受后人耻笑的长江鲥鱼,有明一代为了从镇江往北京输送鲥鱼不知要消耗多少民力,光是一路更换的冰块就不知道消耗多少,有些时候押运官员贪污把冰块省了就给皇帝运来了一船臭鱼。

  而现在朝廷既然定都南京,自然就减省了不计其数的民力消耗,而且朝廷把可以包掉的包袱都尽量包出去。

  大明朝很多制度早已经是毫无存在意义,但由于是祖宗家法必须维持下去,现在既然是新朝气象,自然是要直接甩出去。

  因此童屹立这位户部尚书原本以为自己干不久,但是跟着朝廷一番操作之后突然轻松起来,他甚至有心思指点太康侯张国纪:“太康侯,你也不要全是转奏,您看看有什么合适的建议又比较难办的,咱们一起上奏朝廷,咱们也青史留名一回!”

  太康侯张国纪听童屹立这么一说也轻松起来:“童尚书这么说那就是最好不过了,只不过这件事咱们也得适可而止,前线将士的粮饷一定要及时接济!”

  刘永锡虽然用了快刀斩乱麻的建议,但是承天朝现在至少要供养十几万野战大军与数万州郡兵,解决这些部队的粮饷供应仍然是户部的当务之急,而童屹立也严肃起来:“幸亏现在都在江南用兵,不象边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