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东陵盗案
�不觉颠簸。过不多时,马车就到了高碑店,来到永定河畔旁的一处独院前。光是朱门前那缠花的门楣和两尊虎纹石墩,就能看出这宅院不大,气度却不小,主人非富即贵。

  保镖过去轻轻拍门,很快有一个年轻丫鬟把门打开,让他们进来。富老公向二人拱手道:“老夫去请主人出来,两位暂在客厅少候。”许一城和药慎行心中一惊,原来这富老公居然不是正主儿,只是个老奴,这排场可不小。

  院子不大,中间最醒目的是一棵笔直粗大的老槐树。两人看见这树,心中都是一震。北京种树有规矩,所谓“前不栽桑,后不栽柳,中间不种鬼拍手;桑枣杜梨槐,不进阴阳宅”,槐树字旁有鬼,讲究人家都只在门前栽槐,图个进宝招财,院子里是绝计不种的,不吉利。不过北京槐树奇多,打从明代起就有,所以还有句讲,叫“院有古槐,必是老宅”。这宅院中间既然堂而皇之有棵槐树,想必年头一定久远,能在这里住的人,身份恐怕非同一般。

  丫鬟引着他们穿过庭院,进到客厅。一进去,两人霎时以为回到宣统年间了。除了两个落地电灯罩,屋里布置与前清贝勒府完全一样。他们各自坐定,丫鬟奉了两杯清茶和两碟小点心。药慎行拿起茶碗,习惯性地看了一眼,禁不住“啧”了一声。这是珐琅游鱼瓷,瓷面浮着一层光釉,倒进茶去,茶水一晃,可以隐约看到鱼在茶中游。这瓷具年代不远,但却是宫里的御制精品,搁到市面上,一套这样的茶具能换回两间瓦房。

  许一城对瓷器没什么反应,随便啜了一口,拿起千层糕来吃,神态自若。

  这时一个声音传来:“这糕点师傅当年在宫里奉职,外头可是吃不到的哟。”

  两人放下手中物什,看到一个富态白净的中年胖子迈着四方步从屏风后转出来,戴着一副玳瑁腿的圆眼镜,手里敲着把折扇,腰上扎着条明黄布带,皮肤保养得好似婴儿,一点褶皱都没有,跟紧随其后的富老公形成鲜明对比。

  “民国不兴打千,咱们还是改拱手吧。”胖子笑眯眯地说。他双耳厚长,笑起来像是佛陀,声音醇厚,吐字不疾不徐,有几分谭派的韵味,看来是个积年的票友。他左拳抱右拳拱了拱手道:“在下毓方,一介京城闲散人。”

  口中说是闲散人,可他下巴微微抬起,带着淡淡的矜持劲儿。一听他这名字,两人都是一惊。在北京,这个毓字可大有讲究。当年康熙定下规矩,爱新觉罗家的近支宗室按字排辈,定了胤、弘、永三个字,到乾隆又添了绵、奕、载三个字,道光再添溥、毓、恒三字。满人习惯有姓不用,再加上民国初年怕人报复,所以宗室子弟都不提爱新觉罗,而以本辈的字名自称。

  换句话说,眼前这胖子是满清宗室中人,毓字辈,比溥仪小一辈。要是没有袁世凯,这又是一位贝勒爷。难怪富老公在他面前以老奴自称。民国优待清宗室,那些昔日的龙子龙孙虽没了特权,可日子过得不算坏。

  这都民国了,他还是一副王公贵族的派头,张口闭口都是我大清,腰上还扎着黄带子。这黄带子是前清皇族嫡系的标志,他到了民国都不肯摘下来,辫子也不剪。

  毓方一抬袍襟,稳稳坐定在圈椅上,抚着折扇道:“刚才富老公都跟我说了。让两位深夜到此,未免失了礼数,只是事出有因,还望恕罪。赶明儿我亲自登门给两位陪不是。”

  药慎行开口道:“时候也不早了。您直说吧,到底这是怎么一回事儿?”

  富老公把怀里的铜磬搁到毓方身前,毓方抬手摸了摸磬沿,玉扳指轻轻叩了一下铜磬边,发出悠扬的响动。他长长叹了口气道:“你们可知道这铜磬的来历?”